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榆臻:正安县勤工俭学

(2023-02-13 09:55:15)
标签:

正安

教育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经费匮乏的产物,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正安县的勤工俭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世纪末结束,历时近半个世纪。

大跃进时期,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服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城郊的楼台坝、田生农场、苹果园等先后被划为正安一中生产基地,除劳动课组织学生下地劳动外,农忙季节和突击支农时常停课劳动。修建校舍搬运材料、开辟运动场搬运土石方等大部分由师生完成。1958年,在“既要有全日制学校,也要有半工半读学校,既要发展公办学校,又要发展社办学校”的思想指导下,全县各区大力兴建半耕半农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半耕半读学校就是要求学生上半天课,劳动半天。正安一中在城郊楼台坝设立分校,开辟劳动基地,学生边劳动边学习。此后,各公社划拨土地给学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师生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方式多种多样:开垦荒地种红苕、水稻、包谷、蔬菜、豆类、药材;搭建猪圈、牛棚、羊圈、鸡圈,养猪、牛、羊、鸡、鸭;利用山塘水库养鱼,种桑树、蓖麻养蚕;办砖瓦厂、炼铁厂、化肥厂、石灰厂、竹器厂、木器厂、人造棉厂、草鞋厂;组建手工组理发、搬运、拾桐子、采摘青子、采集药材等,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学校维修、添置学校文体器材和图书仪器、解决住校生的生活费用。

1959年3月,为节约国家开支,全县农业中学发展壮大。国家规定,各类学校在按时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生产劳动。9岁以上的小学生,每周参加四至六小时力所能及的劳动,初中生每周劳动六至八小时,高中生每周劳动八至十小时,半耕半读学校的学生,上半天课劳动半天,或者上一天课劳动一天,或上一周课劳动一周,以此让学生劳动中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品质,从劳动中获取实践知识。半耕半读的农职中学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伙食费全部由学生勤工俭学收益来解决。为解决学生吃油问题,全日制中学、农业中学都养猪,规定每个学生每天上交10至40斤猪草的任务。

1961年,全县人民生活困难,全县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全部解散,学生下放回家生产。除正安一中、正安二中保留部分学生外,各区初中学生统统下放回家生产。为支援农业第一线,学校每年在割麦、插秧“双抢”季节,割谷的季节放两次农忙假,农村学生回家参加劳动,县城学校学生到附近生产队参加劳动。此外,部分学校组织学生课余提着箢篼、粪刮到野外路边捡拾猪屎、牛屎、狗屎,定期送到附近的生产队积肥。

“文化大革命”中,勤工俭学活动停止。

改革开放后,部分学校开展义务劳动,组织师生平整操场、挖土运石,植树种花等,减少学校经费开支。1984年,正安二中、安场中学新建酒厂,土坪中学利用后山荒地种植西瓜,凤仪镇中学(今正安三中)建砖瓦厂、食品加工厂,正安一中在校内设综合商店,全县兴起勤工俭学高潮。1987年起,正安县职业高中开办水泥砖、水泥板预制厂,中医、兽医门诊部,校办厂场产值8万元,每年创造利润5000元,通过勤工俭学自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谢坝职业初中利用学农基地,建杜仲、黄柏苗圃,年收入3000元。1988年,正安县职业高中校办厂场产值十八万元,创造利润一万三千元。1989年,校办厂场产值二十五万元,创利润一万五千元,被评为遵义地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1990年,国家高度重视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当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学生劳动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积累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措施。成立正安县勤工俭学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勤工俭学发展规划和组织协调,县教育局设立勤工俭学办公室,指导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帮助校办企业解决生产、供销等问题。县要求各区、乡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把发展校办企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统筹协调周转资金、供应物资能源、优惠税收、落实校办厂(场)基地等;把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企业作为关心和重视教育的具体行动,为学校逐步兴建工厂、农场或第三产业创造条件;清理被占用的学校土地、园林、水塘等,并责令退还,就近给中小学解决一定数量的土地(含荒山、塘库等)作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乡镇企业帮助学校建厂;县教育局指导各中小学举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校办企业,大力开展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积累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各校配置勤工俭学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中学按教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五,小学按百分之三的比例配备编制。各区(镇)、乡校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力争“八五”期间校校有勤工俭学活动、基地、收入。

1991年,正安一中果品加工厂投产运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2年1月,县教育局印刷厂正式投产,为全县中小学生生产各种质优价廉的作业本,发挥其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校办企业、厂(场)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日益加大,勤工俭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