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走进“精品校园”——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完小

“精品校园”这个称谓,源自2016年到和溪镇杉木坪完小检查验收“普十五”工作的贵州省专家之口,他们对杉木坪小学赞不绝口。
和溪镇杉木坪完小,创建于1946年,位于正安县城东南18公里。校园占地面积3578平方米,在校学生129人,6个教学班,教师14人。是什么让她能从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赢得如此不凡的称谓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看看吧!
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之初,杉木坪学校和许多普通的村小一样,除了教室、过道有几幅名人名言的喷绘外,校园文化是一片空白,整个校园显得空空荡荡。2012年,全县兴起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开始分块设计,逐步打造校园文化。
内墙文化
长廊文化
过道文化
农耕陈列室
书香校园
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没有适合师生阅读的课外书,甚至还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2012年,在六合公益的资助下,每间教室建起了图书角,配置了部分图书。当时,图书也只是一种摆设,因语数老师怕影响学科考试成绩,不引导也不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即使要读,也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翻翻书中的图画而已。不久,六合公益的老师来到学校,她们走进教室,给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起了绘本故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童话故事深深的吸引着这些如饥似渴孩子们,点燃了孩子们读书的激情。此后,每一层楼道建起了不受时空限制,学生自由借阅,自主管理的开放书吧。每间教室后面建起爬壁书架,书架上的图书是由老师和学生阅读后推荐的,书架上方的黑板,书写着学生的阅读心得和推荐语,成为班级的阅读园地。建图书室和阅览室,订阅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杂志,学校还通过公益组织源源不断添置新的图书。学生的阅读更加方便、更加广泛。
在阅读活动中,每天通过晨诵、课间吟诵、午读、暮省等阅读活动,指导学生以摘录、随笔、日记、读后感、心里话等方式把自己每天的阅读记录下来,积累基础知识;每周通过图书推荐、阅读教学、活动展示相互交流阅读经验和读书心得;每月通过绘画创作、绘本剧表演、活动比拼、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延伸阅读,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语言表达、绘画、文艺表演等能力;每期通过节日活动、“阅读之星”评选等进一步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一大爱好。部分学生创作的绘本和作文获奖、出版。

绿色校园
老师们就地取材,周末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坡上寻找、挖掘适合校园生长的花草树木,搬运到学校。利用废弃的塑料瓶、花盆、废旧的汽车轮胎进行栽种,大大节约了绿化美化资金。同时,指导学生在图书阅览室、网上查阅自己移栽的植物名称、特征、作用,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各类花卉植物。此后,寻觅、移栽花草植物的绿化美化活动成为常态,每一季节都有新的花草植物进入校园。学校走廊、楼道墙角,教室窗台都放置着小巧精致的植物。在教室、走廊建造了存放工具的储放柜,将扫把、拖把、水盆、抹布等清洁工具,分类放进不同的柜子里,在工具储放柜上面摆放花盆,进行装饰与美化。每一间教室、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校园绿色浸润,一步一景,芳香四溢,充满无限生机活力。
乡土教学
学校利用乡村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探索开发乡土教学课程,通过乡土教学,整合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学内容,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让传统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学校开展了民间造纸术调研、不同类型树叶厚度测量、校园植物调查、不同泥土中种子发芽情况实验观察、每个季节“颜色”拼图等活动,把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个翰墨飘香、绿色浸润,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2013 年,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在全县交流,正安电视台、《正安报》等媒体给予了宣传报道。2014 年4 月,首届校园阅读文化节在正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嘉宾观摩了该校 “开放书吧、书香校园、午间阅读”,学校由此获得“最佳阅读校园”奖。2015年3月,全国第四届乡村儿童阅读及书香校园发展论坛在正安举行,来自全国50多家公益机构及100多名友人再一次走进该校观摩。此后,省内外兄弟学校陆续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感受校园的翰墨书香与生机活力。2017年8月,该校老师蒋勃受河南省新密市邀请,参加六和公益阅读教师培训研习营,以“村小的蜕变”向600多名与会专家和教师分享了杉木坪小学“小而美”的变化,赢得了高度赞赏。12月,蒋勃受“歌路营公益”邀请,以“阅读,村小的另一种可能”为题在微课平台上分享了该校书香校园的特色。2019年6月,杉木坪小学的书香、草木香校园建设经验被《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
杉木坪学校的文化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乡土教学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了“尚读·知行”的办学理念,“绿色阅读·快乐成长”的办学特色,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弥漫着浓郁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