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榆臻: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艰难的发展历程

(2017-09-07 15:17:53)
标签:

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消化农村新生剩余劳动力、消除贫困、保障公平的重大举措,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社会平安的稳定器。

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校)的前身是正安县第一职业中学,于1984年创建,在凤仪区中学内借教室上课,开设了畜牧兽医、水电林业、无线电、缝纫四个专业,招收学生209人。1986年,职中搬迁到县城东郊占地20余亩的新校区。1993年,正安县第一职业中学更名“正安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职高),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绝大部分毕业生回家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事医疗卫生、畜牧兽医、家电维修、运输等工作,有的毕业生中还考上了国家公务员,部分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了个体老板。他们是我县经济建设最为活跃的一支生力军,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2004年起,重庆市、四川省的职业学校蓬勃发展,一些管理松散,办学水平差的职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打起了生源争夺仗。为了抢生源,他们不择手段,纷纷到我县初中学校招生。他们直接和班主任和教师联系,这些把中职招生作为生财之道的老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哄骗到职校报名注册缴费后,就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扣或“差旅费”作为报酬。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前途,更不会考虑职校专业符不符合学生的爱好兴趣,一心向“钱”看,我县中职招生陷入一片混乱。这时,我县职高教学设施简陋,实训设备缺乏,专业教师不足,招生和办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职高办学由此坠入低谷。2006年,职高争取国债资金80万元,自筹资金20万元,建五间计算机教室和一间多媒体教室,购计算机150台、电动缝纫机25台,电子琴20台,供学生上机实习实训操作。2007年,建教师电子备课室,供教师网上查阅资料、备课。学校的投入是微薄的,办学困难的呼声是微弱的。

20078月,县委、县政府整合县职高、卫生学校、农业广播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农机培训中心、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安工作站、县委党校等教育资源,成立正安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干部培训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任务。总体上看,我县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了,实力雄厚了,但是由于职教中心还承担干部培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退耕还林” 农民技能培训,平均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00余人次,职业教育力量分散,职业教育再一次萎缩。虽然,我县认真落实中职贫困生生活补助的政策,20062010五年间,落实贫困生生活补助446.33万元,资助学生3066人次。贫困生资助面逐年增加,但还是无法根本改变我县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200820092010三年,我县职教中心每年招生不足400人。2010年,开设电子电器、计算机、中医药、电子数控、家政服务、文密、茶叶、幼师等专业,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99人,其中本部514人,委托生985人(学籍在我县职校,学生在县外职校接受教育)。

2010年,我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38.3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远远落后全省平均水平。为扩大职业教育资源,县人民政府投入1100万元改扩建职业高级中学,修建可容纳1500学生教学大楼、500人食宿的学生宿舍和食堂;但是,面对如此小的容量,教室和学生宿舍仍然是空空如也,装不进学生。因为,中职招生是教育局和职教中心在孤军奋战,中职“黑”招生的混乱秩序还没有改变。

2011年初,省人民政府要求,要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每年输送5万名以上学生到省外优质中职学校就读,省市下达我县中职招生任务2800人,省外优质中职学校送生任务700人。

3月,县教育局组织职教中心的干部和班主任赴重庆部分中职学校实地考察后,决定和重庆工商(集团)学校联合办学,选择了服装设计、汽车维修、旅游管理、电子技术、制冷设备、建筑施工等市场看好的专业作为联办专业,试行“1+2、“0.5+2.5、“0+3的联合办学模式,把职业教育理念前移,向义务教育高年级学生渗透职业教育理念,在八年级期末考试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

职校招生工作,多年来一直我县职业教育的软肋,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经济浪潮冲击的原因,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就急于外出务工挣钱;有家长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强烈,认为大学毕业后才能成为教师,成为公务员,成为“吃皇粮”的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看不起职校;有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实习实训设备不足,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短缺的原因,学校开设的专业不能吸引学生,学生毕业后技能不高,就业门路不畅通;有教育部门孤军作战,招生不规范的原因,不少家长和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了解,对就读职校的优惠政策不清楚,盲目地一味地选择普通高中。

4月初,我县召开了职业教育春季招生会议,出台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奖励政策,同时,重拳出击,打击“黑”招生。通过大幅标语、板报、墙报、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告家长书》广泛宣传,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家访,做好家长、学生“职校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职业生涯宣传,引导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宣传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让广大初中毕业生都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为抢占先机,我县实行春季招生,招收456名, 4月18开班上课。开设有计算机、文秘、医士、护理、幼师、牧医、服装设计、电子技术、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1个专业,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012人。

700人的省外优质职校送生任务,上升到政府行为,还是第一次。显然,这是要给农村孩子找一个好的去处,要对他们高度负责,要让他们毕业后成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5月,教育局分两批率我县初中校长、家长代表赴重庆工商(集团)学校、重庆市农业学校和武隆县职业教育中心实地考察。选定了重庆工商学校的数控、建筑设计,重庆农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和武隆职教中心的旅游、航空服务专业作为我县送生的学校。

招不到学生是令人焦急的,招来了学生没有地方装就更令人焦急了。我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占地面积不足,办公场所、教学区域过于分散,管理困难,专用教室不足,仅能满足学前教育、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基本教学需求,畜牧兽医、中医护理等特色专业没有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器材、活动场所,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中西医、数控等专业教师紧缺,设施设备简陋和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渐突出。新建一所规模宏大的职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1月,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底,政府投入600万元,启动了新建职校的选址、征地等前期工作。

2012,按照省教育厅把职校办到园区,把厂房搬进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规划要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正安经济开发区新建中等职业学校。5月,在距正安县城5公里的瑞新工业园区选址征地231亩,年底完成了补偿、拆迁工作。

8月,县职校与正安县委党校分离,更名为正安县职业技术学校,20136月,再更名为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3年初,省人民政府以1号文件的形式,明确将教育“9+3 (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县职校建设列入贵州省教育“9+3计划职校建设“百校大战”工程,县委、政府将其列入“十大工程” 3人民政府出台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召开实施教育“9+3计划启动会成立了邓兆桃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何德军为副组长,教育、公安、国土、发改、民政、财政、人社、住建、审计、工商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教育“9+3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制定细则,牵头实施,国土局保障用地,财政局筹措资金,发改局纳入总体规划,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资金,人社局配齐各类教师,民政局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学生的救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实施。各施其责,通力合作。

312日,新职校建设招商签约,总投资2.2亿元,规划建筑面积81323平方米,办学规模90个教学班,可容纳在校学生4500计划建设工期两年,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建教学实训楼、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师生食堂、教师宿舍、运动场、实训厂房,购置实训设备等。二期工程投资1亿元,修建行政办公楼、文化宫和校园绿化等。

如果大气壮观的职业学校修好了,设施设备配好了,装不进学生,发挥不了作用,那就是在糟蹋纳税人的钱,是在犯罪。招生工作仍然是重头戏,省市下给我县的中职招生任务是4475人,其中职校本部招生任务2000人。任务繁重前所未有,人民政府明确中职招生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初中学校具体负责。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对中职招生工作实行“周调度、月总结、年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和责任追究。从政府一把手,部门、学校负责人到普通干部教师,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2013年秋季学期起,省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全部免交学费,60%以上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为让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初中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

职校建设速度是惊人的。320日平场,419日基础开挖,623日主体封顶。因为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我县制定周密施工计划,24小时全程监理,人休工不停,轮班施工作业,每周召开质量反馈会。在67月干旱高温期间,工地严重缺水无法施工,工程指挥部积极与当地村民协调,引用石峰水库灌溉用水解决工程用水,利用安场镇消防车解决工人饮水,保证施工正常进行。骄阳似火的六月,全县最高气温持续达36摄氏度,地面烫人,建筑工地一线的工人不畏酷热,攻坚克难,攻克了一个有一个难关。期间,县委书记王忠、县长邓兆桃等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慰问工人,检查施工进度。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何德军、教育局长郑洪亮、教育局党委书记蔡勇,不分白天黑夜,在工地上督导,解决施工中的困难。副省长陈鸣明、教育厅厅长霍健康、省招生考试院院长周宝英等领导在视察职校建设时都高度评价了我县职校建设速度堪称贵州之最。2013 129日,工程主体完工,职校从县城整体搬迁入住新校区。历时9个月的职校建设,创造了“当年招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惊人速度。

贫困县办教育的艰辛的。省政府要求,学校筹资先建、政府贴息贷款、上级专项奖补、老校置换偿还贷款,我县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职校一期工程采取施工方垫资、国有资产抵押贷款、上级专项奖补,职校老校区和划拨土地抵押,向建设银行贷款1.15亿元。因为资金短缺,上海市援助500万元,用于职校农业类教学实训楼建设,建筑面积6112平方米。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有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后盾,乡村干部、广大教师进村入户,风雨无阻,给学生、家长宣传职业教育,帮助学生选择专业。8月底,我县中职招生达到4475人,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县外输送2400人任务,本部招生2008人,首次突破职校本部招生2000人的目标,全县92.55%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突破了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发展瓶颈。12月中旬,我县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施教育“9+3”计划通过省人民政府的考核验收。

2014年,春季招生1400人,职校在校生达3808人,教学班66个,教职工187人。“双师型”(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具有教师职业的素质和能力,又有技师职业的素质和能力)教师56人。设了农村电气技术、护理、计算机、幼师、文秘、中医学、牧医、茶叶生产与加工等17个专业,与重庆农业学校等19间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其中,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为我县职校提供汽车制造与检修、数控、电子电工等专业实训设备,并派遣专业教师前来教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按照“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县职校与工业园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正安天赐生态科技、贵州长富食品等23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329名实用技术人才,探索定岗实习、见习、生产经营、合作开发课程、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我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