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八上课内诗歌鉴赏(中考版全)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专题六:八上课内诗歌鉴赏(中考版全)
(一)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首联在叙事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二)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呈现的画面。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请品析最后一句中“愁”字的表达效果。
5.结合全诗,说说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说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说草长势茂盛。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三)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一条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空旷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独。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五)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做简要赏析。
争、啄。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炼字题首先点出字的含义,然后点出表达效果,最后点出情感。)
2.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3.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下列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写法:对偶、拟人。写出了初春早莺新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4.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和“浅”二字的妙处。
“乱”字写出了花的种类繁多,“浅”字写出了草的柔嫩。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的妩媚动人。
(六)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
2.请分别品析“悠然见南山”一句中“悠然”“见”的表达效果。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指的是无意间看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他心灵上的自由和惬意。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生命的真谛。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已经领略到“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这首诗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地合为一体,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环境;三、四句议论,以设问方式揭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原因;五至八句细致描写了采菊的过程,并通过所见来写自己的“悠然”心境;最后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表达方式一共有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七)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首联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之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连三月”写战祸时间之长,“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言表家书极为难得珍贵。此句诗照应前文,既写时局,又写家事,使诗人感时忧国、思亲念家之情更加强烈。
4.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忧国思家的感情。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刻画了一个白发苍苍,频频搔首时更觉头发稀疏,连发簪都难以插上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念家人的感情。
(八)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诗中的作用。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2.北宋王安石曾质疑本诗前两句:“方黑云压城,何来向日之甲光?”请从修辞角度,解释这两句诗的合理性。
“黑云压城”并非实指天气,而是比喻敌人大兵压境,来势凶猛,这里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及守军的严阵以待、士气高昂。
3.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诗人将胭脂色(深红色)、紫色交织在一起,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再现壮士浴血奋战的形象,渲染出一种凝重凄怆的氛围。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满”和“凝”两个字极富表现力,请你试着分析。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即牺牲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5.你认为“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哪些词用得好?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
“半卷”用得好。“半卷”写出了将士们黑夜行军偃旗息鼓的场景,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6.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借用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摆放黄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7.《雁门太守行》豪迈奔放。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发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九)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分析诗歌中“折戟”在文中的作用。
交代了引发感慨的原因,为后文抒怀做铺垫。借物起兴。“折戟”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感慨。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的什么言外之意?
“东风”一指自然界的东风,二指赤壁之战。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含蓄地反映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以小见大,形象生动。
(十)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天苍苍,云莽莽,晨雾蒙蒙,天与云与雾连成一片。看那苍穹中浩浩银河飘动流转起来,银河中千帆如梭正在逐浪起航。
2.“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3.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彷徨忧虑的神态。“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5.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抒发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也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