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创作动词妙用

(2021-01-12 20:32:58)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诗词创作动词妙用

诗词创动词妙用

诗词中的动词运用讲究动态之美,只有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方能耐人寻味,以致呈现出诱人的魅力。但凡一首好诗,动词的作用不可忽视。动词选择的恰当与否关乎整首诗词的美感。动词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具备独特的表达功能,是诗词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作中动词运用得当,就能使诗词靓丽光鲜、活泼动人。在此就动词的妙用归纳三点

首先:本态动词的妙用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诗词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的是诗词语言艺术的灵魂。本态动词,主要是指诗人表达事物动态时所选取的该事物自身所能发出的动词词汇。一般说来,事物的动态表达,具有自身本态动词群。例如:表达的动词,就有望、视、瞅、观、览、眺、瞩、瞻等许多本态动词,由诗家词人筛选运用。若经诗人锤炼,字斟句酌运用本态动词,就能使得诗句意境不同凡响,一鸣惊人。

例如:杜甫身轻一鸟过。陶渊明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贾岛僧敲月下门。都是本态动词完善灵化诗的意境,使其诗句意境大开,本态动词的运用,将诗的意境点化、升华,其妙用之极。

其次: 移借动词的妙用当诗人要创造的意境必须借助动词去体现时,而本态动词词汇已经不能完成其需求了,诗人就要运用移借动词来完成。诗中这种采摘它事物的动词词汇,以完成自身动态描写任务的情形,相当普遍。例如: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一个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 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有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仅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

这样的动词在我们灿烂的诗词中不胜枚举,如杜审言:云霞出海曙,中的梅柳度春江中的;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有趣的是,这种移借而来的动词词汇,一经直入,便立即显现出特有的新鲜活泼的表现力。

现以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为例,看看移借动词的运用妙在何处?这句诗写的是春天夜境的美,有薄薄的云,有云隙中透出的月光,有朦胧月光下的花,有微风有花影。风是暗示性的。云、花、影、风构成一片宁静柔和的艺术氛围。但作为诗的意境的创造,还远远没有完成。他借用了动词,形象化、人格化、将诗的意境点活、带起、升华。同样毛泽东也用字使鱼也有了灵性,让诗的艺术境界高深无比,妙不可言。

再次:转化动词的妙用诗词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形象其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形象的陶冶。那么动词正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动词能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由无情物变为有情物,甚至赋予形象拟人的特征。转化动词即使其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和移借动词本态动词不能完成自身任务时而采用的字法手段。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从它一范畴的词中移借现成的动词词汇,后者则是将其它词性的词汇转化为动词,以完成自身的任务。

使用转化动词也是诗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只是诗人在使用这一手段时,似乎常常需要更多一点创新精神。因为按照一般的习惯,描写事物的动态时,首先想到的是本态动词,其次是移借动词,而取转化字法的就相对要多费一些深入的功夫。转化动词由于具有了双重词性的词义和色彩,它一旦走进诗人的特定意境之中 ,就会使诗的意境显现出异乎寻常的光辉和情趣。

例如: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 》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因诗用一绿字而使诗名扬天下,成为千古佳句,千百年来,人们仍然谈论着这一绿字是怎样使诗的意境骤然生辉的,人们还不厌其烦的地把王安石如何舍去了等字,而最终找到了绿这样一个神奇的字眼,作为 诗以一字为工的最突出的佳话加以称道,研究诗人的创作过程,讨论其字法规律及其对意境的功能。绿本意是颜色,用在这里显然作为动词了,这就是名转化为动,也就是说这个绿是起变化了,这里动词把自然的和感性的东西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高尚化了,所以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能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形象中某中潜情感

而这种情感 ,其实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是作者借助外部形象寄托内心情绪的结果。动词的妙用使其作品大放异彩。我们在阅读、欣赏诗作时不应忽略这一点,动词的积累和运用是提高诗词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旦发现比较形象、准确、新颖的动词一定要 收集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动词宝库,让它在实践中 发挥作用

随着汉语言的不断发展词性活用越来越明显,动词的使用尤为技巧,以上三个提法比较具体形象些了,至于动词如何灵活掌握全在于笔者驾驭,其实记住一点,词性在本意外,还有引申义,派生义,这样一来词性活用就不难了。

2021.01.12整理于清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