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标签:
教育情感时评文化历史 |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作者/黄希庆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诗学和美学术语。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境”或“境界”语出佛经,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为南朝诗学借用,为唐人所重,至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空灵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一,意象和意境的联系。意象源自心象,意境源自心境。意象与意境是两个相关的范畴,两者的含义有一定的重叠。意象是自在之物的表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境是通过意象建构的独立世界,由单个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在诗人的心灵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诗人的意思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得以呈现意境,是对意象的拓展;作者在感悟意象时,由象生境,意在境中。意象和意境都以“诗心”为本,在作品中追求虚实相生,能够体现出诗人的创造性。
诗人通过情景交融的作品创构的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前提和条件。意境超然于意象之表,具有超越性、层次性特征,并且更鲜明地彰显了风格特征。意境讲究格调层次.同时也折射了审美主体的精神层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二,意境和意象的区别。意境是意象的灵魂,若干个意象构成意境;两者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首先,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例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这首小令二十八个字,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其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诗的艺术境界,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再次,意境是诗家所追求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首先,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归宿或升华。再次,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在意象和意境中,由于“意”的不同,即使“象”同,而“意境”各异。也就是说在同类的诗作中,描写的是同一个意象,由于主体感情不同,其产生的意境也不同。例如:同一个月亮作为诗中意象,李白笔下多是生动活泼的意境,这与其情感结构豪放不羁有关;杜甫笔下多是沉郁冷峻的境界,因为他的情感结构忠厚执着;苏轼笔下多是空灵蕴藉的境界,因为他超凡脱俗。
从次,“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由此构成一个包含着意蕴于自身的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意境”则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由此而言,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则小于意象。意境除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外,还有上述意蕴的特殊规定性。
最后,意象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隐喻、对比、反衬、递进、象征等艺术效果,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使作者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终极目的。
因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
三,物象有限,意象无穷。意象是由不同的意和象结合而成的,意象形成的关键是诗人意识的作用。李白以宋玉、曹丕以来的悲秋情调,改造了南朝乐府中倾于甜俗的秋月言情,使其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感情”,“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所以说“物象有限,意象无穷”;也就是说,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景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
以雁为例,例一,李益《送客还幽州》:“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以对雁的怜惜寄托羁怀,是托物抒情;例二,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以雁的回归反衬谪臣的流贬,是意在言外的暗示笔法;例三,李端《送黎兵曹往陕府结婚》:“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用《仪礼·士婚礼》之典,雁只是礼物的古义,并无其实;例四,王国维《人间词甲稿·浣溪沙》中:“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咏物而寄托身世之感,雁为不幸命运的象征。
综上所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而不仅是实外之虚,显外之隐,有限外之无限。
在诗的世界里,意象与意境孰轻孰重?孰主孰从?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以意境作为诗,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
2021.01.06於清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