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性语言的五个显著特性

(2019-09-09 11:40:13)
标签:

教育

历史

收藏

文化

诗性语言的五个显著特性

南宋魏庆之著述的《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诗家语的概念,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 ;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含蓄婉转.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如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再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形象用语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 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 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语言跳跃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这里逐一浅说:

首先省略句: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一是略主语如张九龄《望月怀远》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是略谓语:如顾况《洛阳早春》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上下句分别省略了(流落)和(争鸣);  再如: 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上下句分别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三是略宾语,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五是省略虚词成分。

其次是省略介词。比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

再次是省略连词。 比如李商隐《无题》:(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第四是省略助词。比如杜甫《登高》: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

第五是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又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

第六是倒装句: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一是主语置谓语后。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二是宾语前置。如孟浩然《岁末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原序应是: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二是定语后置。如崔颢《行经华阳》: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原序应是:河山北枕险秦关,驿路西连平汉畤。

四是特殊的错列。如杜甫《日暮》: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原序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列,用得很少,用时小心,解读时候也得小心,不然闹出笑话来。 因为从正常的语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逻辑, 需要正确地推理。 如王维有句“须臾白发变垂髫”,不知道错列方法的,还以为人可以返老还童了。

至于疑问句,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表现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语气,或者是讽刺性的发问,以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得诗句不至于太呆板。

第七是互文句式: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实述眼前所见)。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这样的互文句式 《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木兰诗》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诗家语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诗歌特征和语言技巧之一,增加诗歌语意连环流畅,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对偶句略,今后再拟详谈。

以上句式足可证明:句式之跳跃性是诗家语的基本特征。

字句凝练“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是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艺术夸张“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声律协美诗歌讲究声律和谐,声律协美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梁朝沈约提出“诗律”学说,即是永明诗律。其要旨是说:声律的协调,要音阶配合得适当。音的高低清浊要有变化,前面有轻音,后面就该有重音,一首诗里音韵不重复,两句之中轻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浊,抑扬顿挫之分,才能悠扬悦耳。 古代诗歌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歌词,诗歌的声律就像音乐有旋律一样,其作用就是使诗歌富有音乐美。

总之,诗歌既具有诗之特性,也具有歌(音乐)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诗家语也具有诗之特性,乐之特性. 这些特点往往交互运用,不可孤立起来。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中诗歌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演变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色

第四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

第五节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的艺术境界

第六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序变形艺术

第七节 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标准

第八节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写作特点

第九节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是如何打造精品诗作的

第十节 中华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以最精美的艺术语言,开启了我们的智慧,健全了我们的心智,诗化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中拥有高雅的情绪和隽永的韵致。可以说,中华诗词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性格趋向豪放的人,多写绝句;性格趋向委婉的人,多写七律诗

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

骈文之“气”即是指骈文创造者借助对偶、声律、辞藻等要素,在骈文中所展现的充实内容所寄予的那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所生发的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动气韵,这也是骈文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之气,然其中梁、陈时期有些骈文渐失于柔靡,其风延至初唐,而“初唐四杰”骈文则气象高华阔大、词采宏博瑰丽、气势充沛刚健,升腾着一股阳刚之气。

当前,在社会上正掀起一股诗词热潮,诗人、诗作、诗社、诗刊,盛况空前。但精品之作不多,能够流传的精品之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创作精品诗词,是中华诗词界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写好格律诗词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