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是清废太子胤礽的证据(五)
(2023-02-25 15:09:13)第四回,介绍贾珠之妻李纨时,书中是这样写的:“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
女,父名李守忠,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取名为李纨,字宫裁。”要注意,《红楼梦》一书中,青春女性多得无数,有才华的女子,如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等也不是很少;但除了贾宝玉在七、八岁时,于玩笑之中送给黛玉一个表字“颦颦”之外(第三回),只有“不十分令其读书”的李纨一人有表字。并且她的表字还是父母起的,叫宫裁。这不是很让人费解吗?况且,林黛玉的表字“颦颦”也是藏有隐意的,暗指“频频”(见第七题)。所以说,李纨的表字“宫裁”,也是应该有隐意的。
前文中说过,《红楼梦》一书中,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是藏有隐意的。不是用于谐音,就是用于寓意。那么,“十二钗正册”之一的李纨,其名字“李纨”和“宫裁”,又暗藏着什么隐意呢?如果说,李纨的名和字中没有隐意,那作者为什么要给她起这么一个古怪的名称呢?
在解读李纨的名和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的情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外出巡幸。初四日,跟随其出巡的、刚满八岁的皇十八子胤祄病死。在胤祄病危期间,身为兄长的皇太子胤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爱之意。因此事,康熙帝曾责备过他;可胤礽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还忿然发怒。就在皇十八子胤祄病逝当天,康熙帝便令随行文武官员齐集塞外行宫,勒令皇太子胤礽跪下,训斥他说:“……十八阿哥患病,众皆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虑。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因朕加责让伊反忿然发怒”。随即宣布废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事实上,这个年仅八岁的皇十八子胤衸之死,竟成了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
下面,我们再来看李纨名字的含意。“李”可拆成“十、八、子”三个字。“纨”与“完”谐音;后者有“完结”、“完蛋”的意思。“宫裁”,可解读为“皇宫的制裁”。由此可知,“李氏名纨字宫裁”,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即:“皇十八子病死之时”,有人“受到了皇宫的制裁”。那么,这个“受到皇宫制裁”的人,不正是皇太子胤礽吗?
在这里,笔者还要特别的提醒读者: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妙玉等人,其父是谁,叫什么名字,职务是什么,书中都只字不提;而对李纨之父却如此详说,这其中怎么可能没有隐意呢?还有,作者除了用李纨、李守忠的名字进行暗示外,还在以下几处,也对读者进行了提示。
1、在介绍李纨时,作者特意加上一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第四回)。然而事实上,李纨并非真的“如槁木死灰一般”。比如,李纨身为大观园诗社的“社长”,若她真的“如槁木死灰”;那她如何能评判诸诗、并且还要排出名次呢?(见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要知道,李纨所评判的各诗,都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假如李纨“如槁木死灰”,那她怎么能带领众小姑去找凤姐要“诗社的会费”,并且还聘请凤姐作了诗社的“监社御史”(第四十五回)?还有,在凤姐醉打平儿一事中,李纨不但为平儿讨回了公道,还把凤姐“训斥”得认罪服输,哑口无言(见第四十五回)。以上这些足以说明,李纨根本就不是“槁木死灰”;而是作者硬把这“四个字”,强加在李纨身上的。作者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让读者领悟出:“李纨”就是“李完”,她代表的是一个死人,是死去了的皇十八子胤衸。当然,作者这样写,并不等于说,李纨是胤衸的生活原型。作者的用意,是用李纨的名字“说事”;他是在告诉读者,“李纨”这两个字,代表的是“一个死去的人”。关于这一解释,应与说袭人是“没嘴的葫芦”、说邢岫烟“无避雪之衣”同看(分别见第四十题、第三题),才更易理解。
2、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当天,大家掷骰子抽花签。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掷骰子抽花签,作者是有暗示的。即:在座每人抽得的花签,都是他们各自命运的谶语。而李纨抽得的花签,却是:“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我们知道,“霜晓寒姿”是形容“清晨在寒霜中的梅花”;“竹篱茅舍自甘心”句,是出自王淇(宋)的七绝诗《梅》。如此说来,李纨抽到的画是“梅”,题句也是“梅”,题诗还是“梅”。那么,作者为何让李纨抽到的全是“梅”呢?原来,“梅”谐音“没”;后者是“没有”的意思。其实,这也是作者在提醒我们,“纨(完)”就是“梅(没)”。李纨(十八子完)的名字,就是暗指“十八子没了”。
3、作者让李纨住在稻香村,应该是暗指:皇十八子跟随康熙帝出巡,死在荒郊野外一事。即“十八子完蛋(李纨)”在“稻香村”。因其死于九月初四,恰是“稻香”季节,故说“稻香村”。笔者猜测,小说中的李纨,最终也应死于“稻香村”;以此暗指十八子胤祄死于出巡途中。不然,作者为什么偏让李纨住在稻香村呢?要知道,宝玉住的怡红院、黛玉住的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等,其“屋名”都是暗藏隐意的(分别见第八题第3小题、第七题、第十六题);所以说,李纨住的稻香村,不可能没有隐意。
4、贾宝玉怕见贾政,这是书中随处都有表露的。如第二十六回,宝玉听说贾政叫他,便“不觉打了个焦雷一般”。第二十五回,贾母曾说:“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第二十二回,作者也曾直接写道:“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场,便惟有唯唯而已”。可是,在大观园题对额时,就是在“稻香村”,贾宝玉却和他的父亲贾政“牛”了起来。书中是这样写的:“宝玉……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贾政一声喝断:‘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贾政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这段描写,应该是暗指太子胤礽与康熙帝在塞外巡视途中“顶牛”一事。这是因为:其一,宝主和贾政“顶牛”,发生在稻香村,也就是后来李纨的居住之地,即“李纨”(十八子完)之地;而太子胤礽和康熙帝顶牛,正是发生在“皇十八子病逝”之地(见上文),两者恰好相合。其二,“稻香村”所象征的是农村,而胤礽和康熙帝“顶牛”,也恰恰是发生在农村——塞外。其三,贾宝玉遇见贾政,每次都像“避猫鼠”似的;可偏偏在“稻香村”,他却一反常态,存心和贾政“顶牛”。假如不是作者故意设计,这样的描写实在没有道理。
说到李纨,顺便解读一下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第一句是说桃李于春天开花,秋天结籽。但“结籽完”三字,却很难说通。因为,桃李于秋天果实成熟后,第二年春天还会再开花、再结果的,不可能“完”;而“完”是指生命的结束。作者这样写,应该是暗说“皇十八子的完结”,即“李完”。第二句中的“兰”,是指兰花。古人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说。“臭”读“嗅”音,是“气味”的意思。该句的意思是:朋友间志同道合、交情深厚。就如我们现在说的“铁哥们”。“到头谁似一盆兰”,其意为:到最后有谁还是真正的朋友呢?第三句中的“如冰水好”四字,应该是抄手抄错了,把“如冰好水”抄成了“如冰水好”;这种可能性应该是非常大的。因为,现今的“红学”研究者温云英先生,在她的《红楼梦作者新证》中,就把“如冰水好”写成了“如冰好水”。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只把小说当成了“消遣”的读物;所以,其抄错的可能性自然要大得多了。其实,也正是温先生的这一错抄,才让笔者感到了豁然开朗。李纨的判词若是“如冰好水空相妒”,则此句便可解为:“就像凝固的冰羡慕自由的水那样;可是,在寒冷的冬季,这种‘羡慕’也只能是空想和忌妒了”。其中的“好”读“号”音,有“喜好”、“羡慕”的意思。因为冰是“凝固”的,不能动的;水是“自由”的,能动的。所以,作者才说“冰”羡慕和妒忌“水”,以此暗指被囚禁的废太子胤礽,羡慕和忌妒别人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判词应该是说:皇十八子病死当天,我就像冰那样被“固定”了;尽管羡慕水的自由,但也只能是“空相妒”了。我落到了今天这种地步,真正关心我的朋友还有谁呢?徒然的留给世人一些笑炳罢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胤礽被囚禁期间,曾用矾水写密信给正红旗都统普琦,让普琦保奏自已做大将军[见第十四题(一)之第2小题]。但据史料记载,胤礽被囚禁之前,他与普琦的关系并不好。“公普奇等俱被伊殴打”,曾是康熙帝一废太子的理由之一。在胤礽被废后的第二十八天,即十月初二,康熙帝还曾说:“张明德于皇太子未废之前,谋欲行刺,势将渐及朕躬。……此等情节,直郡王早已详悉密奏。王布穆巴、公赖士、普奇等乃乱之首也”。在布穆巴的供词中也有“普奇谓皇太子甚恶,与彼谋刺之”之语。这些都说明当时胤礽和普奇的关系甚恶。可到了胤礽被废遭囚之时,他却向普琦求助。这说明胤礽原来的“好朋友”,都“树倒猢狲散”或者是避之不及了。故而,作者才有“到头谁似一盆兰”之叹。胤礽给普琦用矾水写密信一事,被辅国公阿布兰告发,结果“计谋”落空;所以,作者才说“枉与他人做笑谈”了。脂砚斋也在此句之后写道:“真心实语”(甲戌本)。说明脂砚斋也认为这首判词所指的事都是真的。不过,以上只是笔者的猜想,并不一定正确,自然属于一家之言了。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皇太子胤礽平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在《红楼梦》一书中,几乎都能找到相关的暗示或者影子。后文中,笔者将会一一论述。
注:
(2)温云英:《红楼梦作者新证》121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