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脂批:“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

(2019-11-13 11:23:30)
《红楼梦》第一回,疯僧见甄士隐怀中女儿甄英莲时,说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此句后有脂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 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有人说:脂批的意思是:“作品托言写裙钗命运,并未独寄兴写情,也在写家国之理运气数。武侯兴汉而未能,武穆收复宋土而未能,二人遗恨终身。何况如今复明而仍未能?”
总的来说,是脂砚斋:“对明亡清兴的概叹!“
这样解释,看似有理,可细分析起来,或许并非如此吧!待笔者慢慢道来。

本人认为:
1、批语中所说:“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是说文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八个字,而非别语。

其实,批语是在强调“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八个字的重要。确切地说,是强调“有命无运”这四个字。即便你再“能”,你再“强”,只要你是“有命无运”,你就别想“成就大事”,最终你也得“屈死”。

武侯(诸葛亮),武穆(岳飞)就是如此。尽管他们很“能”,但因他们“有命无运”;所以,他们也只能是遗恨终生。即:“二贤之恨”。
批语的意思,还不仅仅是说武侯,武穆;还包括“多少忠臣孝子?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词客骚人”。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此句脂批的重点,不是说“遗恨终生”,而是说“有命无运”。

2、“二贤之恨”是什么?
批语说得非常清楚,“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
武侯之恨就是不能完祖国成统一大业,虽死犹恨。武穆之恨,就是未能迎回二帝,以雪靖康之耻。岳飞在《满江红》中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鄙人的理解是,前者为未能统一天下而恨,后者为未能迎回“二帝”而恨。后者虽然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有关,但脂批说的是“有命无运,屈死了多少英雄志士”,强调的是“有命无运”,而并非单单说少数民族入侵之恨。

3、若说此批就是指“明灭清兴”之恨,那么,诸葛亮、岳飞当时所对应的,并非亡国。
(1)当时,诸葛亮保的是蜀国,他曾“六出祁连山”伐魏,诸葛亮死在伐魏途中。当时的蜀国很强,并没有亡国的迹象。
况且,曹操虽独霸朝纲,但他并未称帝,他仍以汉朝臣子的身份,处理国事。到了曹丕在北方称帝时,刘备也已在成都称帝,自立汉国。

虽然东汉王朝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但当时的蜀汉,所打旗号,仍是汉朝。如同东汉一样(西汉已经亡国),汉武灵帝(刘秀)新建东汉,能说”汉朝已经亡国了“吗?蜀汉与东汉的性质是一样的,何来的”亡国之恨“?
(2)再说岳飞,他保的是南宋政权。岳飞死时,宋金已经议和,南宋当时并没有亡国之象;他哪来的“亡国之恨”?若说“二贤之恨”是指明灭清兴,似乎有点不对榫吧。

如果说《红楼梦》是明朝遗老所作;那么,此时明朝早已亡国了,还哪来的“未统一”和“未迎回二帝”之恨呐!

4、两人所在之国
(1)先说宋朝。北宋的建立,是北周大将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他属于窃国,北宋亡于“靖康之变”。
而南宋,是在北宋覆亡之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至河南商丘(时称应天府,也称南京)自称皇帝。国号仍称宋,史称南宋。北宋和南宋,就如同汉朝的西汉与东汉,虽都称为汉,但却是两个朝代。

所以说,南宋时期的岳飞,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亡国之恨”,因为当时还没有”亡国“,有的是“异族入侵”,他有“靖康之恨”,他要“还我山河”。要注意,不是“亡国”,是“入侵”。
日寇入侵,但中国未亡。我们国人当时所有的,是“外族入侵之恨”,而非“亡国之恨”。因为,我们没有亡国。

   (2)诸葛亮“一介布衣”,受“三顾茅庐”之恩,辅佐皇家后裔刘备当上了“汉朝”(蜀汉)皇帝。既然自立为汉朝皇帝,国家未亡,请问,他哪来的“亡国之恨”?
    诸葛亮身为朝廷宰相,国家未亡,他所有的:是在有生之年,未能统一山河之恨。“未统一”,怎么能说成是”亡国“呢?

所以,脂批:“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与明灭清兴,没有关系。它是在感叹“有命无运”这四个字令多少仁人志士“屈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