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篇﹒作者是废太子胤礽﹒三十四

(2019-03-08 12:32:44)

三十四、作者暗示,荣国府正厅的“对联”系皇太子礽所作。

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看到荣国府正厅有一副对联,曰:“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现在我们就来分析这副对联及其落款的含意。

1、据王士禛《居易录》记载,在“一次南巡中,康熙帝赐给致士内阁学士徐嘉炎御书、对联及唐诗后,皇太子胤礽“赐嘉炎睿书博雅堂大字,又二联云: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如果将以上两副对联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前者似乎就是后者的仿作。

更重要的是,在此联之后,脂砚斋写的批语为:实贴”(甲戌本),“实衬”(王府本,戚序本)。她的意思是说,书中的这副对联是实有之联,或者它是某副对联的一个衬联,即影子联。也就是说,作者把生活中的某副对联,“影写”在《红楼梦》一书之中了。如果仅凭两副对联“很像”,还不能确信的话,我们再看对联的落款,见下文。

2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同乡”,应是暗指本族或本家。“世教弟”,是指受过正统教育(指儒家教育)的世家子弟。“勋袭”,指所袭官爵。因“勋”字还含有“特殊”之意,所以,“勋袭”应是暗指皇太子之位;因其父亲是皇帝,他才能够承袭皇太子这个“特殊”之位。东安郡王”,应该是暗指“东宫平安无事时”的“东宫之王”,即皇太子胤礽。要知道,书中曾有“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位郡王(第十三回);而这里说的是“东安郡王”,并非“东平郡王”。如果不是暗有“东方平安”之意,作者为何要用“东安”呢?

最能说明问题的应该是“穆莳拜手书”这五个字。它的意思是:这副对联是一个名叫“穆莳拜”的人,亲手书写的。“穆莳拜”谐音“谋事败”,即“所谋之事失败了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我们现在来看太子胤礽被废时,康熙皇帝和胤礽都说了什么。在太子被废当天(九月初四),康熙帝对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大臣等说:“(胤礽)鸠聚党、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九月二十四日康熙帝又说:“向因索额图、常泰、交能设谋、朕洞觉其情,置索额图于死。而胤礽时蓄忿于心,近复有逼近幔城、裂缝窥伺,中怀叵测之状”。胤礽被废之后,他还曾对前去传旨的大阿哥胤褆说:“父皇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之事,我实无此心,须代我奏明”

礽的话也证明了康熙帝说他“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是确有其事。孟昭信在他所著的《康熙的晚年生活》一书中也曾写道:“(康熙帝说)胤礽以言语货财买嘱这些人(指托哈齐等),潜通信息,求其保秦尽早即帝位”。如此看来,礽想“逼父退位”、“提前登极”一事,应该是真的了。但他最终没有成功,却落得个被废遭囚。

至此,对联的落款“穆莳拜”是谁,应该不言而喻了。再说,如果“谋事败露”之人不是胤,那他早就死定了,怎能还有机会撰写《红楼梦》呢?

还有,假设“所谋之事”不是大事,他也没必要“隐写”啊!如此,这副对联的落款——“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便可解读为:本族人、受过正统教育的弟子、所承袭的是特殊的王爷职位、所谋之事失败之人、在东宫还平安的时候、亲手书写的。那么,这个“手书”对联之人,除了废太子胤礽还会有第二个人吗?

刘心武先生经考证,在其《揭秘红楼梦》中曾说,太子胤礽十多岁时,就曾因手书“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对联,而得到其父皇康熙帝和朝臣们的喝彩,并被记录于王士禛的《居易录》中。之后,胤礽随其父南巡时,又手书此联赐给内阁学士徐嘉炎。这说明此副对联,对胤礽来说印象极深,并有特别意义。正因为“太子手书此联”一事人所共知,

所以,他便在《红楼梦》中写出了“影子联”或“衬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用以告诉读者,“穆莳拜(谋事败)就是废太子胤礽。如此,读者便不难猜出《红楼梦》为谁人所撰了。

另外,周汝昌先生也曾撰文说:“黛玉所见对联即本于此(指“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联),大匾为金,联牌为银,正是一为‘日’赐,一为‘月’书,互相对应”。虽然周老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所撰,但他却认为“此联”为皇太子所书无疑。周老把“穆莳拜”三个字,解成了一个名叫“穆莳”的人,“拜”写了对联。如此种解释,实在难于说通。

 

注: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第193页。转引:王士禛《居易录》卷31,第12页。

《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丑

《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酉。

《文件丛编》第三辑:《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

孟昭信:《康熙的晚年生活》,1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