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忠臣
(2022-09-02 09:22:45)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文化 |
关于忠臣
一个朝代犹如一艘船,若明君居中,忠臣在左,良将在右,则船行平稳,苍生有福。
忠臣,即为君主效忠的官吏。他们为君王献出才智,献出血汗,献出大好年华,甚至献出生命。
忠臣的命运大概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是风云际会,幸福指数最高。代表人物:蜀汉诸葛亮、唐代姚崇
刘备于公元184年结识关羽、张飞,在之后的23年时间里他到处乱撞,却几乎一无所有,所以才会生出“髀肉复生”之叹。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刘备这才有了自己清晰的政治规划。208年赤壁之战,刘备占据荆州五郡。214年,刘备逼降刘璋,成为益州牧。219年汉中之战,刘备进位汉中王。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后称帝。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锐意改革,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姚崇说如果陛下您能接受我的十条主张,我就做这个宰相,哪怕有一条您不同意,我也不做。玄宗让他说说看。姚崇说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玄宗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姚崇说息兵休战,不求边功,玄宗说确实应该如此。就这样姚崇又一连提出了八条主张:宦官不得干政;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依法办事,公平执法;免去除租、庸、调等赋税外的其他一切摊派和苛捐杂税;不再增建道观、佛寺;礼待朝臣;虚怀纳谏;总结过去外戚干政的教训,写在史册上,以为鉴戒。唐玄宗全部接受。第二天,姚崇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他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辅佐唐玄宗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且为唐王朝赢得了近五十年的太平。
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则出将入相,备受尊崇;唐玄宗开创盛世,姚崇也成为当时人人称道的“救时宰相”。成语“风云际会”的意思是“君臣遇合”。他们的幸福之处在于可以与君主相互欣赏,互不辜负,且彼此成就,同在史册扬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寿终正寝,全身而退。
其他人物:宋代赵普、明代姚广孝等。
第二种是不辱使命,幸福指数次之。代表人物:汉代苏武、孙吴赵咨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他在北海牧羊,手擎汉节一十九年。苏武的物资极度缺乏,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草打兔子;冷了,就抱着羊取暖。苏武在张胜事泄后曾想自杀,但被救活后就不再求死,而是坚韧地活了下来。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大汉。回到故土的时候,须发皆白。
三国孙吴的赵咨也是一位使者。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来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刘备大怒,兴兵前来报仇,在这种背景下,赵咨出使曹魏,以求得到曹魏的帮助,至少也要避免两面受敌。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说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不以为然,让赵咨说详细一些。赵咨说:“吴王选拔鲁肃于庶族寒门,这是聪;选拔吕蒙于行伍,这是明;俘虏了于禁却不杀害他,这是仁;取下荆州却兵不血刃,这是智;据有三州,虎视四方,这是雄;屈身于陛下,这是略。”尤其最后两条,那意思我主孙权有吞并天下的雄心,但又很识时务,能屈能伸。曹丕不服,他自恃学问,于是问道:“吴王很有学问吗?”赵咨答道:“吴王浮江万艘,带兵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余闲的时候,博览经史,只不过不效法那些迂腐的书生寻章摘句死读书而已。”曹丕威胁道:“吴可以征伐吗?”赵咨不卑不亢地说:“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防御之法。”曹丕咄咄逼人追问:“那么,吴怕不怕魏呢?”赵咨应声答道:“东吴拥兵百万,以江汉我池,何惧之有?”曹丕很佩服赵咨的口才胆量,问道:“吴王手下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赵咨笑了笑答道:“吴王麾下,聪明贤达之士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不辱使命,苏武凭的是坚贞,赵咨凭的是口才。他们的幸福之处在于既证明了自己骨头的硬度,还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虽然不能像诸葛亮和姚崇那样对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却能在某一件事上完成度极高,且有可能成为史册中不朽的存在。
其他人物:春秋烛之武、战国蔺相如等。
第三种是壮烈为国,幸福指数再次之。代表人物:宋代陆秀夫、明代史可法
陆秀夫在1256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他才思清丽,性格沉静。在宴会上也常正襟危坐,矜持庄重。1278年,陆秀夫担任左丞相,抗元期间,陆秀夫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之际,他每天还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1279年2月,元军大举南下,陆秀夫辅佐幼主驻军崖山,后不幸战败。他知道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则怀揣玉玺,背着小皇帝投海而死,终年四十四岁
。
史可法1628年考中进士,后来转战各地平定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1645年,多铎兵围扬州。扬州城中百姓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
。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但几乎无人来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
。史可法再次传檄各地,结果没有一支军队前来支援。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军投降,随后,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则坚决不降。他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四月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也投降了,然后便与清军一起攻打扬州。多铎派人再次招降史可法,遭到严词拒绝。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想劫持史可法,然后献城投降。史可法大义凛然地说:“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和高歧凤于是在四月二十二日这天一道降清。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城破之时,史可法拔剑自刎,被众将拦住。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屠杀扬州百姓达到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当时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的遗体下落不明。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写有《梅花岭记》。
陆秀夫与史可法均生在朝代末世,他们没有享受过什么尊崇荣耀,却把热血与生命都献给了国家。他们的幸福之处在于,他们会被后人永远铭记,而且他们死的时候都无怨无悔。虽然不能像苏武和赵咨那样完成使命,但他们毕竟已经竭尽人事,且死得其所。
其他人物:唐代颜真卿、清代谭嗣同等。
第四种是拼死上谏,幸福指数又次之。代表人物:商代比干、春秋伍子胥
比干是纣王的叔父,他受托孤之重,恪尽职守。他颇有执政才能,从政四十年,富国强兵,他为民请命,敢于直言进谏。纣王暴虐荒淫,滥用重刑,比干叹息说:“君主有过错而不进谏不能算忠,怕死不说不能算勇,有过错就要进谏,不被采纳大不了一死。”他到摘星楼劝谏纣王,纣王不采纳。比干连续进谏,三日不去。纣王愤怒地说:“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不知道是真是假”然后就残忍地杀死了比干,剖视其心。唐太宗时,追谥比干为“忠烈”。
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西边击败楚国,北面威镇齐国、晋国,南方则收服了越人。他无疑是吴国的大功臣。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了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夫差,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伍子胥同比干一样,尽职尽责,忠心为国。越王勾践投降后,伍子胥认为应该一鼓作气,消灭越国,不应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但夫差听信奸臣伯嚭的谗言,置之不理。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们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奸臣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谋反。公元前484年,夫差赠剑给伍子胥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他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后来吴国果然为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地下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举剑自尽。
唐代名臣魏征以直言进谏闻名。但即使耿直如魏征也曾跟皇帝说过想做良臣而不想做忠臣这样的话。魏征认为历史上很多忠臣因直言进谏而丢了性命,虽成就了自己的美名,却对君王没有什么裨益。不如做个良臣,不必去死,就可以帮君主挽回过失。他们的幸福之处在于虽然他们不像陆秀夫与史可法那样死得无比壮烈,而是死得很屈辱,但他们忠于内心的信仰,已经做到了无愧于心。
其他人物:夏朝关龙逢、明代海瑞等。
第五种是自污保命,幸福指数最低。代表人物:秦代王翦、汉代萧何
王翦与其子王贲破邯郸、扫三晋,亡燕,灭楚,是秦始皇扫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尤其灭楚一战,王翦倾全国之兵出征。但就在这样重要的出征之前,王翦竟然向秦王嬴政要了美田要园池,给自己要不算,还给子孙要。出关之前,他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部下们说他太过分了,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本来王翦并不稀罕这些身外之物,但不把自己塑造得贪婪一点儿,就难以打消王的怀疑,所以不得不如此。
不过相对于王翦,“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就更难了。
楚汉相争之时,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刘邦多次战败,当时萧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可尽管如此,刘邦仍不放心萧何,在他与项羽对峙之时,屡次派使者慰劳萧何。萧何很高兴,这时有一个姓鲍的儒生对萧何说:“如今大王在外辛苦征战,却多次慰劳您,这是在怀疑您。不如派遣您能从军的子孙兄弟到大王军前,这样大王就能更加信任您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这才“大喜”。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了加封,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萧何又是特别高兴。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说:“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见刘邦,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移作军需。刘邦很高兴。后来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叛逆,他身在前线却常问送粮草的人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还会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一门客对萧何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非常惊骇。门客接着说:“公位至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您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啊。”萧何长叹一声道:“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但为了保命,他也只能如此。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刘邦让萧何给百姓谢罪,且给他上了刑具。后来刘邦还是放了萧何,六十多岁的萧何蓬头赤足,污秽不堪,弄得刘邦都有些过意不去。
风云际会,彼此成就;不辱使命,彰显美名;壮烈为国,死得其所;拼死上谏,无愧于心。以上四种忠臣,各有各的幸福之处。但唯独这个用自污名节的方法去保命一点儿幸福也没有,为了保住一条命,丢掉一个高贵灵魂最在意的尊严和体面,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萧何的痛苦不是蓬头赤足这些外表的不堪,而是内心的煎熬。你明知道皇帝在阴你,但你就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能按照他的游戏规则来。我想,蓬头赤足的萧何看到刘邦那憋不住的笑意,估计会在心里弱弱地说一句:“陛下,我服了,您想怎样就怎样吧`!您是皇上,您怎么做都对!”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既是中国古代士者的追求,也是他们的宿命。说是追求是因为没有帝王家,就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法实现人生价值。说是宿命是因为既然把自己卖给了帝王家,那就得听任人家的摆布,是死是活,是荣是辱,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碰上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风云际会当然好,可以完成使命,彰显气节或风范貌似也不错。生于末世,壮烈殉国不投降;遇到昏君,直言进谏不畏死。这些也都可以接受。最怕的就是碰到流氓,他明着阴你,你还不能说啥。
但你还是想做个忠臣,是死是活都想,那就做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最好又能怎样?你又不造反。
202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