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监
(2022-09-01 14:43:41)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文化 |
关于太监
中国人喜欢就高不就低,这样称呼者显着客气,被称呼者也显着更有面子。不用说机关部门,就是佛门弟子也是如此。比如“和尚”这个称呼。“和尚”是“亲教师”的意思,也就是可以跟随之向其学习的师长。资历高修为好的僧人才可当此称呼。可人们不管,大小都喊和尚,比如“小和尚”。再比如“太监”这个称呼。这本是宦官中级别比较高的叫法。下面还有少监、监丞、长随、火者等。但既然想表现自己的客气与加大对方的脸面积,那就都叫太监,甚至有的要称为“大太监”,威风霸气!
中国的太监(下文不再细分宦官与太监)由来已久。这主要出于皇帝要净化宫廷,保证血统纯正的意愿。所以太监入宫前的去势手术叫“净身”。这些太监里面有的是主动要求的,比如魏忠贤;有的是被迫接受阉割的,比如郑和。太监里也有好有坏,好的比如有明孝宗朱佑樘的大恩人张敏,坏的比如有唐文宗唐武宗时期的仇士良。不过纵观二十四史,太监的面目大多阴郁可怕。我们按照朝代更迭顺序简单捋一下,排名不分先后。
秦代赵高。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德才兼备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愚蠢无能的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后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朝丞相,任职期间独揽大权达20年,“指鹿为马”的典故大伙儿都知道。宦官当丞相,厉害吧?不过这还不够厉害,他还逼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汉代张让。东汉汉灵帝朝著名的“十常侍”之一,封列侯。要知道飞将军李广到死都没能封侯,是为“李广难封”。张让在职时搜刮暴敛、骄纵贪婪,灵帝对其极为宠信,所以巴结讨好者每天都会在他家门口排成百上千辆车子。汉灵帝常说:“张常侍是俺爹”。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宦官,事情败露,张让反杀何进。袁绍、袁术等割据军阀听闻远方有个如此嚣张的张让,动身跋涉千里,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补充知识点:袁绍他们杀宦官的依据是没胡子,结果长安城很多刮了胡子或各种原因没了胡子的男性吓得一见他们的军队就主动脱掉裤子以证明身份。你说乱不乱?
蜀汉黄皓。他是后主刘禅的宠臣,主要工作是哄皇帝玩儿和排挤蜀汉大厦的唯一大梁姜维。姜维申请杀掉黄皓,刘禅不同意。后来刘禅投降,邓艾想杀掉黄皓,黄皓一顿贿赂,依旧活着。再后来,司马昭将黄皓凌迟处死。终究还是没躲过。
北魏刘腾。通过揭发告密,一路升官。金紫光禄大夫,进位司空。他先是傍上胡太后,然后杀掉胡太后情人,北魏明相元怿。后来又囚禁了胡太后,是的,就是这么狂!他卖官鬻爵,八方敛财。他权倾朝野,睥睨天下。一些新上任的大臣对其争相讨好,寡廉鲜耻之辈更是抢着去做他的干儿子。刘腾死后,胡太后重新得势,掘刘腾墓,将其骸骨撒得到处都是,四十多名干儿子也被屠戮一空!胡太后这样做也没啥问题,帮着这些干儿子表了孝心。
唐代仇士良。这位厉害了,他废了一个皇帝,立了一个皇帝,杀了二王、一妃、四个宰相。他是“甘露之变”的绝对主角。彪悍到指挥着人进了宫门见人就杀。什么宰相,什么这呀那的,砍人就完了。共计几千人死于这场屠杀,皇帝被吓得够呛。而且这位有自己的思想体系。退休前他跟其他太监们面授机宜:你们别让天子闲着,要让他一直玩儿。他玩儿起来自然就顾不上别的事儿了。别让他们接近读书人,他知道了前代的兴亡就会害怕,就会疏远咱们了。我觉得他可以写本书,书名我也替他想好了,就叫“太监的自我修养”。
宋代童贯。这位太监竟然任职枢密院,北宋枢密院是管军事的。童贯掌兵权多少年呢?20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因其多方作恶,曾有人弹劾他。宋徽宗虽然很宠爱他,但也不得不派人去调查。结果调查员方劭的一举一动都被童贯了如指掌,他恶人先告状,可怜的方劭反而获罪,并因此被宋徽宗这个大傻缺处死。蔡京和童贯当时都掌权。一个被称为“公相”,一个被称为“媪相”。童谣唱道:“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童贯后来被宋钦宗处死。
明代刘瑾。他是明代最能闹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宠臣。朱厚照不喜欢批阅奏折,都交给刘瑾。可是刘瑾根本不通文墨,咋办呢?他就带回私宅让手下人处理奏折。所以当时人们称朱厚照为“坐皇帝”,称刘瑾为“站皇帝”。魏忠贤虽然是“九千岁”,但也达不到“皇帝”这个级别,而刘瑾做到了。刘瑾怂恿朱厚照建造洗剪吹吃喝玩乐一条龙的综合娱乐场所“豹房”,这里有数不尽的美女以及奇珍异兽。朱厚照彻底放飞自我,当然就更不管朝政了。刘瑾公开卖官,富可敌国。后来因为太作了,被抄家。他平时携带的扇子里藏着的锋利匕首也被找了出来,朱厚照怒了,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清代李莲英。这个大家都知道,发型大师和按摩大师,他7岁进宫当太监,陪伴慈禧近53年,是慈禧的红人。慈禧甚至为了他打破了“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训,封其为正二品总管太监。要知道北洋水师的邓世昌才是从二品,壮烈牺牲后才被追为了正二品。慈禧也真够任性的。李莲英为人相对低调谨慎,但对敛财一事很热衷。酒色财气,太监们最喜欢的是钱。当时江宁织造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机构,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和采买各种御用物品,他们都得向李莲英请示并领回图样,按图制作。李莲英借机敲诈勒索。慈禧知道,但慈禧不管。在慈禧去世后,李莲英为其守孝百日后隐退。
专权也好,不专权也好,太监的所有能量其实都来自于皇权。人们巴结他们也是因为他们要么能挟持皇帝,比如仇士良;要么能欺瞒皇帝,比如刘瑾;要么能取悦皇帝。比如黄皓和高力士。人们害怕高力士到什么程度呢?诸位王爷都得管他喊一声“阿翁”,驸马们更得喊一声“爷”。所以真正的朝政毒瘤不是太监,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皇权专制制度。
是的,皇帝是说一不二的。南汉后主刘17岁即位,年号很有意思,叫“大宝”。按理说这个岁数也该明事理了。康熙可是16岁就除了鳌拜呀。但事实证明不是。有一天,宦官龚澄枢跟他说:“大臣只要有家室就会有私心,只有宦官才会忠心耿耿。”这位皇帝不过脑子,他立刻颁发诏令。核心意思就是想做官,先被阉。他将未阉割的官员称为门外人,已阉割的官员称为门内人。他这么一搞,大臣们纷纷表忠心,于是宫中宦官达到了2万多,小小南汉就这样成了一个太监之国……
我曾读过李敬泽先生《小春秋》中的一篇《被谎言饲养的王》。越是身居高位,就越不容易听到实话。因为谁都愿意听顺着自己心意尤其是能满足自己私欲的“好话”。这也是佞臣和一些太监们得以收割利益的重要原因。
合上书页,倾听微风。中国现在已经没皇帝了,当然也就没太监了。原来太监养老用的中官村也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关村。什么真话假话,自愿被迫,都已成为过去。
没了就没了吧,没了挺好。
2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