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1-11-02 21:33: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鉴赏 |
中国新闻人的典雅含蓄
——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而新闻消息类文章,因为其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高度要求,多采用零度写作的方式。但话虽如此,写作者也是人,而人,都是有情感有态度的。何况是面对香港回归这样一个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荣光的历史大事件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当年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我觉得除了其以独特的视角即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材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作者理性克制地表达了国人应有的情绪且文字优美雅致,彰显了中国新闻人的典雅含蓄,颇具东方魅力。
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我在念初三,各班当然还没有现在的多媒体设备,全校师生是在大操场上看的电视直播,一转眼,已是24年过去。当时的我,激动万分。我的情绪可以任意表达,但新闻人不可以,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环境可以表达情绪。
作者写“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细雨蒙蒙,烘托了末任港督彭定康的心事沉沉。后文再写彭定康“面色凝重”地注视港督旗帜落下也就顺理成章了。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时的环境是“雨越下越大”,港岛上第二次降旗仪式时的环境是“广场上灯火渐暗”,最后“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时的环境是“南海的夜幕中”。曾经以坚船利炮四处殖民的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迎来了他们暮雨洒江天的时刻,英国人的惆怅与无奈,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喜悦与骄傲。
数字可以表达情绪。
全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非但不给人以记流水账之感,反而尽显中国人期待香港回归的兴奋与激动。如“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除了时间之外,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这三句话中的数字。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156年前,一个名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些数字越来越精确,历史的沧桑感,民族的自豪感就这样通过这些数字传达给了每一位中国读者。
一个字眼也可以表达情绪。
比如“永远”,“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永远都不会,因为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比如“来去”,“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全文只有这一处用了“大英帝国”,其他用的都是“英国”。大英帝国野心勃勃而来,此时却只能铩羽而归。
比如“很快”,“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虽说“很快”,却让我们苦苦等待了150多年。
比如“日落”,降港督旗帜时响起的是“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作者借此自然用了“日落仪式”一词,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对英国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的情感。
比如“别了”,文章题目用的是“别了”,而不是“再见”,因为我们不会再接受奴役,我们是自己的主宰。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是龙的传人。
环境、数字、字眼都可以表达情绪,遣词造句,场景营造极为讲究。中国新闻人的典雅含蓄可见一斑。
典雅,指庄重雅致,优美不俗,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花,典雅的文章需要用一双温柔的眼睛去触摸。
含蓄,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矜持女郎,含蓄的文章需要用一颗剔透的心灵去品味。
我们不说自己有多骄傲,但我们的字里行间都是努力克制的深沉微笑。
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