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数语也动人之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标签:
读书 |
分类: 任是数语也动人 |
我一向认为永葆心动之感,便是人生至福。希望这一系列中的诗句,能带给你心动的感觉。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品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他的哥哥王通在当时很有名,是隋末的大学者、大教育家。更有名的是王通的孙子,那便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这应该是个很小的官职,维持家庭的温饱可能都存在问题,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便曾有“正字不知温饱未”的说法,王绩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太乐丞是掌乐之官,从八品下,也非常小。所以王绩不久又辞官还乡,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写有这样几句话:“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王绩的《野望》就为我们传递了看似淡然又甚是深邃的孤独感。
“薄暮”点明时间是傍晚,“徙倚”为徘徊之意。前两句译成白话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清晨往往让人精神振奋,而傍晚则往往让人意志消沉。诗人在傍晚纵目远望,感觉天地之大,竟没有一处可供自己容身之地。徘徊不定,身世飘零,正如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凄惶的乌鹊。良禽择木,忠臣择主。择而不得,辗转反侧。这便是那时王绩心境的写照。
既是“野望”,那么这样一个孤独彷徨的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他看到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远近秋色,俯仰夕阳,黄叶红日,寂寞山冈。这种场景,想一想已令人心碎,何况是映入孤独彷徨的王绩的眼帘中呢。大自然不会去管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因风皱面,为雪白头;添了新衣,换了旧裳。
王勃《山中》一诗中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之句,应该脱胎于叔祖父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用这种方式致敬祖辈,确是不俗。
天地萧瑟冷落,自然不念多情。那山野之中的百姓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放牧、打猎,早出晚归,辛劳一生。牧人和猎人已经盘活了整个画面,牛群和猎物则使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上一幕让人倍感冷落,眉头紧锁;这一幕则让人心生温暖,脸带笑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样热气腾腾地活着多好!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大自然,“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人世间。但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世间都紧扣题目中的“野”字,且都照应了时间“薄暮”。前者是静景,后者是动景;前者是远望,后者是近观;前者面,后者点;前者冷,后者暖。短短二十个字,人物相映,光影交织,动静结合,冷暖相宜,真是大家笔法。
按理说写到这里诗人应该得到一些宽慰了呀,但诗歌的结句却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代指隐士生活。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是啊,乡野之间的百姓固然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没有共同语言的我既走不进这生活,也走不近这人群。避世隐居是因为在朝廷找不到同类,可乡野之中,也照样找不到自己的同类。居庙堂之高,不合拍;处江湖之远,还是不合拍。想有所作为,但不被重用;想就此隐居,又心有不甘。牧人和猎人都有家可归,我的家园又在何处?长歌当哭,恨不得与采薇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为伴,但他们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消失在历史的天空。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人生,为何竟如此艰难?
人生太短了,且只有一次,用来做什么好像都有些浪费。但无论做什么,也总好过进退两难。王绩的孤独便是所有进退两难者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不是临水自照时身体的形单影只,而是热闹人群中灵魂的茕茕孑立。
20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