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踏月空山
踏月空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934
  • 关注人气:1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陆定一《老山界》

(2019-09-10 21:39:06)
标签:

读书

分类: 文学鉴赏

信仰是朵向阳花

——读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老山界》,首先要知道长征是什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如果让我们写长征,我们该怎么写?它太宏大,也太伟大;它太凄美,也太壮美。拿出任何一处来写,都可以感人肺腑。选材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老山界》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材的经典范例。

如文中所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第一座,有纪念意义;难走,有记录意义;山,有征服意义。这个选材无疑是聪明的。不过问题又来了,写爬山的文章有的是,如何能让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呢?这真地需要智慧。

文章第一句话是:“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我们”是翻越老山界的主体,“老山界”是被翻越的对象且照应题目,“决定”则看出“我们”爬老山界的决心。这个开头,简单明了,轻描淡写,但读来却有千钧的份量。要知道五岳之首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海拔也不过1545米。爬30里高的山,又带着装备,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决定”,实在了得。

翻越老山界之前,作者先写前面走不动了,走几步就要停下来。至于为何走不动,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天色晚,肚子饿,又走不动,结果便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由此看出,红军也会烦,也会爆粗口,也有着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但若继续写走不动,骂街;走不动,骂街,肯定不行。直接忽略掉这一段又不够真实,那怎么办呢?

作者的办法是写一家瑶民。这样既能照应第一段提到的“瑶山”,照应队伍走得慢,因为若走得快就不可能有与瑶民攀谈的时间,又能为红军受人民拥护找到生动的例证,还能使节奏有张有弛,引人入胜。可谓一举多得!

瑶家的男人听到有队伍来就会躲,女主人哪怕听到“大嫂”这样客气的称呼也会“带着惊惶的神情”。兵灾之可怕可见一斑。这与一千多年前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颇为神似。

朴实的瑶家女主人听到“我们”谈及的瑶民的种种遭遇,便哭了起来。中国的老百姓其实是极容易统治的,上千年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我们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没有人愿意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更没有人愿意揭竿起义,铤而走险。

朴实的女主人知道红军是什么之后,擦干眼泪,拿出仅有的一点米为“我们”做饭,还为没有更多的米和更大的锅煮出更多的饭而抱歉,给钱也不要,朴实得让人心疼。每次读到这个片段我都会想:历朝历代那些忙着抢地盘的有枪之士,为何不善待这些既朴实又无力的百姓呢?

但世界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你越朴实无力,就越会受欺负。而愿意去尊重这朴实无力的劳苦大众的人,势必会成为众人拥戴的对象。这是天道!

文中写道: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自己粮食缺乏,却愿意全部拿出来送与百姓,这样的军队,的确可以称之为人民的军队。

文中还写道: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这让我想起了岳家军的那两条非常有名的军规——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

粥喝了,路打听好了,知道前面是很陡的雷公岩,而且知道“我们”还没到山脚下。走到天黑才到山脚,翻越老山界,这才仅仅是开始,凶险而浪漫的故事,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山有多陡呢?作者巧妙借用了星光和火把这两个意象,用这两个意象将天地相连。文中写道: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这是作者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相信也是多数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没见过的奇观。山如此之陡,如“之”字般曲折,“不由浑身紧张”的战士们却开起了玩笑。他们有的说不要落后做乌龟,有的说顶着天啦,而且还“哈哈地笑起来”。这顶天立地的熊熊火把,让我看到了红军长征那气贯长虹的斗志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革命豪情!这星星之火,势必燎尽大地;这哈哈笑声,定能震动苍天。

读到这里,感觉战士们肯定要一鼓作气,翻越老山界也翻越自己,没想到因为前面走不动,战士们接到了原地睡觉的命令。翻越老山界的笔墨当然应该集中在爬山上,但作者偏偏要在睡觉上做文章,而且大加渲染,不吝笔墨。

作者听到睡觉命令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相信这也是所有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在这儿睡,真要命;返回去,不可能;翻个身,会摔死;不翻身,会疼死。真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走累了能睡一觉本来是件幸福的事儿,在老山界就成了活受罪了。可是结果呢?战士们因为实在太疲倦,竟然没多一会儿都沉沉睡去,酣然入梦。这也充分证明了这场攀登有多辛苦。

本已酣然入梦,作者偏偏又写半夜忽醒。文势如神龙夭矫,盘旋上下,令人处处意想不到,真是好看。

寒气入骨,浑身打颤,这时候应感到恐惧和困乏了吧?可作者竟能看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看到“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星河璀璨,山峰壮美,没有浪漫的情调和多情的双眼,怎能在这样残酷的境遇中将这美景与壮景尽收眼底呢?而这壮美山河,又怎会轻易拱手于人呢?文中意象各有所用,每一个虔诚阅读的读者务必小心留意。

作者被冻醒,还有一些同志也被冻醒了。他们严守纪律,小声谈话,不影响他人。文中说“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这是多么寒冷的寂静,又是多么温暖的寂静。作者细致入微地倾听着自然之音,感觉“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是山中听音的特殊体验,然后作者又连用四个比喻写这声音的奇妙多彩: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春蚕与山泉偏于低沉,野马与波涛则偏于高亢,不仅照应了上文中的“不可捉摸”,还用野马和波涛两个意象将战士们在寂夜里的壮情具体化,可触摸化。野马奔驰,势不可挡;波涛澎湃,崩云裂石。

看到的是银星与黑山,听到的是野马与山泉。作者视听结合,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露营世界。

举火行军和半夜梦醒是全文的精华所在。因为互开玩笑与凝神视听,最能体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浪漫;而外部山河和内心天地的碰撞与对话,亦能彰显红军既亲近山河又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

衣食住行是人生必需。红军缺衣少食,睡眠危险,行路艰难,而且还有蒋介石的军队在围追堵截。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必胜的决心,是绝无可能承受并战胜这一切的。作者开篇说他们决定要爬老山界。做决定没什么了不起的,了不起的是做了决定就去做,而且能坚持到底。更了不起的是还能那么乐观浪漫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以及眼前和耳中的种种景象。

  读到这里其实不用往下读也会知道这支军队一定能战胜这座山峰,虽然后面他们碰到了只有一尺多宽、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虽然他们知道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虽然他们知道前方还有二十里很陡的山;虽然他们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他们一定能笑到最后,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仰,而崇高的信仰,是无坚不摧的。

“浓密的树林”和“银子似的泉水”是给下山的胜利者最简单又最丰厚的嘉奖,“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的习惯成为红军战士们一生的宝藏。

老山界终于被征服了,但作者最后却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以小见大,由此知彼,红军长征之艰难,已不言而喻。

一个个“之”字百转千回,描摹气壮山河的画卷;一名名战士千锤百炼,铸就惊天动地的史诗。

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的回答是:“跟着走!”

是的,跟着信仰走就好。信仰是朵向阳花,那朝向太阳的地方哪怕是老山界一样的悬崖峭壁,也是战士们坚定目光里的最美天堂!

2019.9.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