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李敬泽《小春秋》(三)

(2019-06-13 19:47:24)
标签:

读书

分类: 文学鉴赏

善者出路在何方

——读《象忧亦忧 象喜亦喜》

捍卫善良与正义是需要实力的,很多时候,善要么需要用暴力来维护,所以才有了鲁智深的禅杖、武二郎的戒刀、黑旋风的板斧;要么需要用神通来护持,所以才有了济公的扇子、铁拐李的葫芦、观音菩萨的杨柳枝。如果我们只有善却没有实力,就只能被动挨打。杨三姐若不是正赶上两派斗争,再告状也不会有结果。窦娥若不是他父亲做了官,她的冤屈也不知何时才能昭雪。灌园叟若碰不上仙女,也只能任由恶霸宰割。

看舜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有人护持才能幸免于难。相信每一个心存善念的读者都会为他捏一把汗。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善有善报,但是作恶的象呢?好像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年轻时遭受亨德雷的仇视与排挤。为了报复,他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产并使其醉酒而死。他还天天出入画眉田庄,使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疯狂地迷恋上他。他娶了伊莎贝拉之后,日日对她进行折磨。他甚至对自己与伊莎贝拉所生的儿子小林顿也恨之入骨。后来希斯克利夫又奴役了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设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患病将死的儿子小林顿。

希斯克利夫成功复仇。却因为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比仇人更可怕更魔鬼而终于崩溃。清醒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用非常手段复仇就很可能会迷失自己。那么当尊严被践踏,那些善良的人们该何去何从?他们是应该任人凌辱还是应该像希斯克利夫一样“以之彼道,还之彼身“呢?

好像都不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只允许恶发动攻击,善却不能正当防卫。我们该怎么办?

心存善念,强大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奴才因面子而觉醒

——读《活在春秋之食指大动》《澡堂子引发的血案》

那些“士”们是如何从一个个有灵性的个体渐渐退化成唯唯诺诺的奴才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奴才”二字,听来有趣。为奴就罢了,还得立志成为奴中的人才。看《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每次告别乾隆说“奴才告退”时的虔诚,感觉也真是难为这些为人奴才的人们了。

就因为食指大动就砍杀一国之主的事听起来确实是太猛了,甚至有些野蛮。最基本也应该尊重人家国王,毕竟人家是老大嘛。不过后来的臣子不仅对老大像对老爹一样的尊重,而且还都在体内跳动着一颗感恩的心,一犯罪就是“罪该万死”且要请领导“赐罪”。被判挨打甚至杀头都要“谢主隆恩”。

听起来可怜,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党锢之祸,明朝东林党冤案的血腥残酷,清朝文字狱的莫名其妙,士人嘴上的钳子越钳越紧。想说话,也只能吞到肚子里了。

这些士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这样告白的: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只是无法克制内心的感觉,望望黑黑的天,看看惨惨的脸,我的心情你能了解。

澡堂子里的血案,确实触目惊心。好面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可以巴结逢迎,可以忍气吞声,但你不能揭我伤疤。尽管不揭那伤疤也是明摆着的。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一点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当甲去揭乙伤疤的时候,乙也一定要回敬着去揭甲的伤疤。其实大家都是苦命人,何必苦命人难为苦命人呢?那位国王兄确实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以为已经把两个人驯养成哈巴狗了,却忘了哈巴狗也是会咬人的。

奴才是因为什么才会铤而走险为自己做一次主呢?《澡堂里的血案》给出了答案,是面子。做奴才本来就很丢面子,人家做习惯了渐渐也就麻木了。你又何必用把盐撒在人家伤口上来提醒人家是怎么沦为奴才的呢?这一提醒,奴才醒了,主子挂了。

所以如何驾驭奴才也就有了答案,那就是,让奴才感觉不出自己是在做奴才。

痛杀天下忠心人

——读《伍子胥的眼》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屈原

伍子就是伍子胥,比干就是商纣王统治时期被剜心的那个倔老头。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出逃,本来过了昭关就直通吴国的水路,但昭关守卫甚严,伍子胥急得一夜白头。却因白头而未被守军认出,终于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比干是商纣王的亲叔叔,他一心一意辅佐侄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恪尽职守,死而后已。史料记载: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伍子胥和比干这样的人在中国并不少见。他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触角。他们忠心耿耿,他们不怕流汗也不怕流血。但他们或许没想到的是,这“不怕”却导致了他们悲惨的结局。心怀天下者多为天下所累,正直无私者多被正直所伤。

他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辅助让自己为之效忠的那个国家走上较为安全的道路。但君王听不进他们的话。不光听不进,而且对他们恨之入骨。

伍子胥带血的眼被悬于东门,比干滚烫的心被抛落尘埃。一双眼,一颗心。痛杀天下忠心人!

伍子胥和比干的决绝与壮烈让他们成为当时硬汉的代名词。这样两个标杆式的人物,结局却如此凄惨。历史又一次用它的无声无息让我们不寒而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