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之《橄榄树》

标签:
情感 |
分类: 总有那么一首歌 |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能一下子击中你的心或打湿你的眼?相信,总有那么一首的……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之《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齐豫《橄榄树》
《橄榄树》是齐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词,收录在齐豫1979年7月9日发行的同名专辑《橄榄树》中。这首歌曲是齐豫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华语流行乐坛的殿堂级曲目。齐豫说《橄榄树》是上天送给她的宝。其实何止是齐豫,《橄榄树》这首歌应该是上天送给所有喜欢音乐的人的宝。雅致又舒服的歌词,简单并动人的旋律,纯粹且深沉的情感,只要听过这首歌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的。
歌者一上来就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歌者分明在跟一个人或某些人对话。她说她的故乡在远方。也许是远方某个说来别人也未必听说的地方。所以不必跟人详说。也许歌者自己也不知自己的故乡在何方。所以干脆用“远方”这个模糊的概念来代替。
歌者自问,或者有人在问歌者为何流浪,为何流浪远方。歌者答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小鸟,小溪,草原。有动有静,有俯有仰,有自由,有宽广。
三毛原来的歌词大概意思是如果流浪是为了小鸟、小溪和草原,就没必要流浪。
两个版本哪个更好呢?
我认为各有各的好。我们惯常听到的版本用具体的意象写出了词作者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而三毛原来的歌词则写出了流浪不必拘泥于看什么,只要继续往远方走就可以的随性与豁达。
除了小鸟、小溪和草原,歌者还想为了那梦中的橄榄树。
为何一定是橄榄树,而不是其他的树呢?
《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橄榄象征着和平与希望。
橄榄树的生命力极强,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所以它也象征着顽强的拼搏精神。
橄榄树对三毛而言还有一重重要意义。1978年李泰祥要她写一些歌词,催得紧,她一个晚上写了九首,其中一首就是《橄榄树》。三毛的丈夫荷西的故乡在西班牙南部,那里最有名之处就是产橄榄。——原来如此。
1979年,荷西去世,正是齐豫《橄榄树》发行的那一年。
歌者继续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继续问自己“为什么流浪”。而这一次,她没有再提及小鸟、小溪和草原,只提到了橄榄树。可见橄榄树的重要地位。而在歌曲的最后一部分,连橄榄树也不再提及,只是说要流浪,要流浪远方。
和平与希望,顽强与故乡,这些也都不再牵念,只是流浪再流浪。越不知为何,就越是要走下去,边走边寻找答案,走向远方。
整首歌“流浪”这个词足足出现了十次,“远方”这个词也出现了七次,可谓一唱三叹。流浪是什么?流浪就是流转各地,行踪无定。走走停停,四海为家。听起来很是潇洒。就像许巍在《曾经的你》中唱的那样“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年少的心中有些轻狂,如今已四海为家”。但无休止的流浪呢?被迫的那种流浪呢?前途渺茫,身心皆疲的那种流浪呢?
任何事,也许你只有往下追问,才能知道它的难处。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会因为痛在心而口难开在穷途放声大哭,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塾师老汪会因为无人了解而疯狂行走。三毛的流浪,到底是为何呢?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先生回忆三毛常说的一句话: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
只是想知道,三毛这一生,活得是否真正痛快呢?如果是,她的眸子里为何总有一层淡淡的忧伤?研究孔子的李零说任何一个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犬。三毛是不是一直没有找到呢?
《橄榄树》的编曲独具匠心,用的是空心吉他、吹管乐器、笛子和铁琴,以及李泰祥先生常使用的古典弦乐。既古典又流行。整首歌弥漫着一层忧伤的云雾,但这云雾又是飘渺的,不至于让人泫然泣下的,恰到好处的那种。齐豫空灵清澈,真挚动情的歌声犹如天籁,将整首歌的意境与情感诠释得极为到位。尤其是那句“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还有”和“橄榄树”都是两遍,这种有意识的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最后的“远方”二字特别是“远”字用长音去唱,听起来就感觉那地方非常的遥远。中国的语言文字实在妙不可言。
好歌,尤其是《橄榄树》这种好歌总是能让你动容。如果你再了解了撒哈拉之心三毛那浪漫又凄美的一生,就更容易被它深深打动。
浪漫红尘中,谁在远方等我?没人回答我,我悄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