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2018-11-08 08:59:48)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歌鉴赏

一、诗人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即从他一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期;二、从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即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三、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即从他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贬谪时期;四、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即从他五十六岁到七十一岁去世的晚年时期。在贬谪时期,刘禹锡先后在朗州、连州、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巴山楚水之间辗转了二十二年,他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只能寄情笔墨,把诗歌和散文作为“见志之具”

长庆元年(821)冬,穆宗任命刘禹锡为夔州刺史。刘禹锡由鄂州赴夔州,溯长江而上,并于长庆二年(822)正月到达夔州。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卒,敬宗李湛即位,这一年夏天,朝廷调任刘禹锡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刘禹锡便离开了夔州。正是因为刘禹锡长期被贬,使他有机会接近人民,热爱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民歌,他有感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的现象,努力创作能“度曲”的“新词”,《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就是这种努力的硕果

二、诗歌背景

《竹枝词》两组十一首便陆续写于长庆二年至四年这段时间,乃刘禹锡根据巴渝民歌竹枝词的曲调,对文人诗和民歌相结合的探索之作,在内容上吸收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思想,而在写作技巧上却运用了文人诗的手法,从而使《竹枝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既有风景画和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态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更有雅声与俚歌的融合。人们公认刘禹锡是《竹枝词》之祖,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指出:“《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意思是,《竹枝词》的题材比绝句广阔,特别是泛咏风土这一点,使它获得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从艺术技巧看,《竹枝词》不仅大量使用比兴与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还把民歌特有的那种清新刚健的语言和宛转悠扬的音节吸入诗中,从而使它达到了所谓“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奔轶绝尘”的境界

三、诗歌大意

一位少女正在江边浣衣,只见江水平缓而淼淼,滔滔向东流,两岸的杨柳带着青青的春色,在微风中飘拂,摇曳生姿。杨柳的春色便似少女的春意,江水便似少女的春情。忽然,只听江上传来一位少年的唱歌声,船踏江而来,少年歌声嘹亮,歌意传情,少女不禁心想:不知这歌是有意唱给我的,还是无意唱出?此时,少女的心绪就像天空,东边艳阳高照,西边阴雨绵绵,既怀有欣喜,又怀忧愁,却不敢明问那少年,只能在心里暗道:你到底是对我有情还是无情呢?

四、人情美与物态美、意境美

刘禹锡在诗中描绘主人公的形象、讴歌主人公情感时,总是将人的内在美与物态的美、意境的美相结合,采用似露非露、欲吞还吐的抒情方式,移情入景与托物寄兴的写作方式,使诗歌达到“境生于象外”的目的,细腻传神,有得意忘言、风神隽秀之美。诗歌中的主人公显然是位情窦初开的女子,尽管情有所钟,但芳心不禁多有揣度,诗人便融人情于景物,在首句渲染环境:杨柳绽青,江水平堤,显出这是极易撩人情思的早春季节,次句借“唱歌声”揭示女子思念渴望、揣度复杂的心理活动指向——“郎”“郎”是多见于俚歌的人称代词,用此字既能增加诗歌的俚歌色彩,也能描绘出女子对心上人的爱恋亲切之感。“郎”的歌声便像石头一般,落入江水中,泛起涟漪,激起少女心中的情感波澜。前两句不但是叙事写景相结合,更是用“杨柳”、“江水”托物寄兴“杨柳”枝条柔嫩,随风轻拂,显出少女的温柔美丽,缠绵情意,“江水”揭出女子的“怀春”之情,如江水般悠悠流淌、绵绵不尽,实是一幅绘声绘色的风景、风俗画。“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则表面上描绘了一幅春夏之际,南方特有的风情气候图:天空上一边是云卷雨骤,一边却是风和日丽。此句似乎纯粹在描绘景物,实则暗含对诗中女子思索情郎是否也钟情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巧妙刻画。其中更是采用了谐音双关语,以“无晴”代“无情”,以“有晴”代“有情”,情景交融,映射出女子时而欣喜,时而犹疑,迷离不定的心绪,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感受爱情的朦胧之美。诗人正是采用这种移情入景、欲吞还吐的写作方式,使全诗情思婉转,余味无穷

五、语言音韵美

刘禹锡所作的《竹枝词》乃民歌体乐府诗,语言皆通俗易懂却词约义丰,弃华美绮糜,而既清且丽,此语言之美,《竹枝词》又依于声律,能披之管弦,边唱边跳,则更兼音韵之美。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引》中说道:“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因此,此诗在当时广为传唱,除了本身的语言、内容丰富多彩之外,还有音韵曲调相契、雅俚相合、易唱易懂的原因。《竹枝词》每首的前两句吸收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又保留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在曲调上凄凉怨慕的特点,兼有两者之长。刘禹锡还深谙民歌重迭回环的咏叹方式,在此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的回文的方式,“杨柳青青江水平”则运用了叠词,两者的交叉运用,使诗歌唱、诵皆有流美婉转之韵,荡气回肠之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