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山教书堂

(2017-12-29 15:07:42)
标签:

文章

收藏

图片

                                                                       孔子山教书堂
                                                                
                                             (供稿单位:泰西孔子文化学会)


       在山东泰西地区,只要一提到“教书堂”,凡文化爱好者,不但知道它坐落在平阴县孔子山上,而且还能讲出动听的故事,描绘出当年的盛景。

据民间传闻,孔子曾多次带弟子到平阴游学。其中一次,孔子来平阴,走的是旱路。这次,孔子师徒一行途经今姚村、堽城、汶阳、陸房,来到衡鱼(左丘明故里)短暂逗留后,西行二十余里,来到一座小山前,穿过小石桥,便来到目的地古城“京兹”(今.孔村)。当时,这里自晋伐平阴之战以后属三不管地带。孔子决定在这里广施教化,为民传道。孔子不愿住在城內,就和弟子们在城东门外一座美丽幽静的小村庄(今合楼村中部)居住下来,在此聚徒传教。

初夏一日,雨过天晴,午后,孔子由弟子们陪伴,登上村北那坐秀丽的小山,遥望四野,忽见正西一山,山巅紫云笼罩,久聚不散。孔子甚喜,曰:“山有祥云定是福地”。孔子目测了一下, 两山相距不远。于是便带弟子们乘兴向西山奔去。孔子与弟子们到达山顶时,看到祥云盘旋如绢,织杼山间,顿感如临仙境。孔子经过询问山上的老者,知道此山叫紫盖山。孔子认为此处是讲学的好地方,于是就在山顶设坛授徒。此后一连数年,孔子师徒每逢夏日都光顾紫盖山游学。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来此讲学,把孔子刚来时走过的那座小桥,重修后叫作“弘济桥”(平阴县志有记,在合家楼村南 );初次讲学的小村庄叫作“孔子村” (平阴县志与明代村碑有记,今合楼村 );曾经登过的村北秀丽的小山叫作“子云山”(古时此山西山头有‘孔子登山处’)。 孔子讲学的“紫盖山” 改名为”孔子山”。山顶传经授徒的学屋被后人称作孔子“教书堂”。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五年(1072)于此址建"孔林书院",书院内竖有"杏坛遗响"碑。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修孔庙("孔林书院"),始立孔子及四配像。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96-1597)迁至山东坡,仍立孔子及四配像。清康熙年间,张拔重修孔子山庙;1770年,1859年,1934年分别重修孔子山庙。

明隆庆年间,平阴县尉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斌(举人),得知孔子曾在紫盖山设坛教学,山脚建有孔庙、教书堂,甚喜。为使儒家古迹和儒学思想在平阴得以永传,遂率家落居平阴。当时的平阴县府,遵曲阜衍圣公旨意,派其子孙前去紫盖山奉祀孔庙、助祭勤劳。日后,此地便衍生出了孔子山村。教书堂院落成为明清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高级学堂,为国家培育了很多栋梁之材。由于孔氏族人的百般呵护,孔子山的“杏坛遗响”古碑(现立于105国道孔子山村路段东侧)、孔庙大殿“金声玉振”匾及“磬”等文物古迹,得以保存,并以此教化后人。

孔子山系历史名山,与五岳同为中国三十洞天之一。《名山志》有孔子山绝顶"孔子教书堂"遗址的记载。这是曲阜以外惟一的"孔子教书堂"遗址。"杏坛遗响"是平阴县八大景之一。


附录:                    孔子山孔庙

一、孔庙的建筑布局

孔子山孔庙位于东面山坡,座西面东,临孔子山村西。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整体为三进大院外跨两楼。大门高建台阶之上,排楼式三间。大门里圈有长方院,对墙为大影壁,影壁两旁通过两座小门入一进院。该院南北各建三间瓦房,南为过道房,为接待官厅。此处晚清兴办学堂时立为学堂。过道房南另辟一小院,建有平房六间,供祭祀时做炊事用,早期曾有看庙者居住。由一进院登阶进入二进院,此院南北对称,各建有三间带前廊的瓦房,房内是孔子弟子及后世入孔庙的儒家木主。二门旁有南北两道墙,墙上半部为青瓦排花透体。从二进院再登阶进入三进院,此系大平台式,前沿有两段南北半身高透体墙栏,通过两列12个石俑进入大殿。大殿五间,前廊四根八棱青石柱,前墙上半部全系木格花窗扇,殿顶外构筑筒瓦高脊,顶山均有禽兽装饰。殿内雕梁画栋,大红圆柱8根,设木阁三间。正中一间供孔子塑像,左右两间供四配像。殿内贴南北山墙各建一长台,各供6个木主,即12哲。

大门前左右两侧跨出正院建有两座高台楼。左侧是讲书楼,西面后墙实体到顶,左、右、前三面环厦,黑漆圆柱8根,南北大对窗,面东木格花门,平顶四角斜尖。右侧是文昌阁,两层六角尖顶。一层有文昌帝君塑像,二层是魁星塑像。两楼楼身并楼台高约10米左右。大门前两楼之间为一南北长平台,再前有15米见方的大平台,两平台均系青条石压边。文昌阁北侧设一进庙便门。

庙系循山而建,由前往后逐步升高。因此,大方平台台阶为13级,大门、二门和大殿平台前三座台阶均为9级,大殿前3级。

二、孔庙的匾额题字

庙内有木制大匾额6块,木制长牌对联一副,其颜色和匾文分别是:大门外面为白地蓝字"生民未有";大门里为赭色地黑蓝字"斯文在兹";二门上为白地天蓝字"图书天地";大殿门上为红地红字"与天地参";殿内孔子塑像阁上的大匾长与阁宽相等,宽镶边黑漆地金字"金声玉振";讲书楼内对门墙上白地黑字"春风化雨"。大殿内孔子像木阁两旁圆柱上长牌对联是:"盛德同天地马迹车尘到处皆春风化雨;斯文炳日星宫墙俎豆此间即泗水尼山。"长牌面为金色碎屑地天蓝色字。

庙内外共有青石碑13通,大殿前5通,二进院内4通,大门外3通,村东1"杏坛遗响"碑。大门外左侧一通断为四截的"杏坛遗响"碑,系从山顶移下来的,明万历初立于山巅。另有两通残碑,一是北宋熙宁五年篆额曰"孔林书院"部分碑头,一是弘治十五年重修孔庙碑部分碑身。

孔子山东面,遍植翠柏。庙内外原来大树颇多,一进院内曾有两人合抱的柏树,院子被遮其大半。从远处看孔子山,见树不见庙。庙的建筑特色为青砖青瓦白墙,加之古木参天,庙貌巍然。

三、孔庙的文化内涵

孔子庙在山巅和迁移后常年游人不断,从官吏以至百姓各阶层人士都有。尤其是在每年的清明节,上午十多里外的师生云集孔子山,瞻仰孔庙,下午周围村庄以妇女为主体形成人流往来于孔庙。明《兖州府志》有诗曰:"紫盖郁苍苍,孤峰标圣堂。四时谁俎豆,万仞见宫墙。圣运千年在,风流自世长。高山多仰止,宁北旧甘棠"。《平阴县志》也载有名人登山赞孔庙的诗:"紫盖山中云树苍,传来孔子教书堂。列侯霸业烟销尽,惟有尼丘圣泽长",元、明、清以来,每年祭祀孔子,孔子山庙与县文庙同时举行。

                  说明:上述两文依据《金线河流韵》(孔庆珍 孔凡鹏编著)和网络资料整理

 

孔子山讲书堂遗址、遗物、孔庙遗址、文物照片选登

一、讲书堂遗址、遗物



孔庙遗址、文物照片

http://s14/mw690/006VPV3mzy7gViL3ewJfd&690



《名山志》关于“孔林书院”“杏坛遗响”“孔子教书堂”的记载


注:图片由平阴杏坛文化研究中心王大庆主任提供

文史方家王庆吉赐玉

孔子讲经来肥平,拜访好友左丘明。
孔村山青且水秀,建校办班教学生。
圣人编纂春秋史,史祖左传闡鳞经。
书院遗迹两千载,文革浩劫一扫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