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蓬蒿]风光记忆:走“五七”道路

标签:
风光厂历史三线建设 |
研制生产高频大功率管、线性电路、MOS电路的高科技企业,还要养猪、养羊、烤酒、做豆腐、开荒种地,现在人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在上世纪70年代的风光厂(4433厂)却是真实的存在。
1966年5月7日,开国领袖指示:“工人以工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时称“五七”指示)。落实领袖指示,大山里的风光厂既有条件(占地527亩有大片未曾开垦的土地),又有实际需要(解决家属就业、改善职工生活)。因此,建厂伊始,工厂即提出走“五七”道路,成立了五七连。1971年9月进厂的女学工李芳琦回忆:“在学工连参加了几个月的基建劳动后,又安排到五七连劳动。五七连是厂里的后勤基地,自力更生,自产自销,为改善职工的生活提供一些食品物资。我们班十多个女生到五七连后,分了不同的活,除了开荒种菜在一起外,有做豆腐的,有喂猪的,还散养了几只羊。我在这里主要学做豆腐。……记得当时我们做的一种豆腐卷还在都匀市场上销售,很有一点成就感。食堂有时早餐需要豆浆,我们必须在凌晨3点钟起来开始磨豆浆,烧好后在清晨5点钟之前送到食堂。”(团结出版社:“都匀三线往事”209页)。同样是1971年9月进厂的男学工曾幼宇也回忆:“为解决家属工就业,发扬南泥湾精神,走五七道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机电科领导赵子钧设计的机械化豆腐加工厂投入使用。风光厂的豆腐制品不仅供给职工食堂和家属,有剩余的还出售到都匀市,在都匀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团结出版社:“都匀三线往事”116页)
1977年4月在原“五七”连基础上成立“五七”办公室,宋德全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刘瑞雪任副主任。工厂明确“五七”办职责:1、以养猪为主,计划养猪94头,其中30至60头架子猪。2、继续搞好豆制品生产及烤酒。3、按各单位每人两分地要求组织大家开荒种地。
“五七”办配有职工26人,加上原家属队划归“五七”办领导,各车间、科室还要抽人定期轮换到“五七”办劳动,走“五七”道路有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辛勤劳动结硕果。1979年7月14日工厂的一份汇报材料中说:工厂“坚持走‘五七'道路,努力搞好职工生活。目前‘五七'办和集体食堂养猪170多头,今年可供给职工猪肉14000斤,全厂种地45亩。”1984年7月26日给电子工业部办公厅的报告中说:“家属酒厂年产量已达40吨以上,畅销厂内外。豆制品加工组月产量可达6000斤,不但满足职工需要,还有富裕送进城出售。酒糟、豆渣可供养猪场喂猪,现有生猪大、小180头,上半年已出售小猪190头,收入4750元。”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变化,“五七”办撤销,1986年下半年养猪场停办,工厂的养殖业、农副业生产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