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速度”、噪动的股票市场……扑面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打破了大山的平静。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为了儿女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为了融入精彩的外面世界,大山里不少人心动了。于是,一些人调离了,一些人停薪留职“下海”了,不少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涌向了深圳、珠海、厦门(有人戏称“孔雀”“麻雀”一起“东南飞”)。人才流失加之设备老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历史包袱沉重,体制机制僵化及企业办社会等三线企业的锢疾和宏观政策的影响,使工厂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濒临破产。
面对困境,留在大山里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没有消沉退缩,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以大山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秉性,改革拼搏,逆境求生。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2004年4月工厂主体成功调迁贵阳,少数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留在了原址。工厂上空响了30多年、一天四次的上、下班激越的军号声消失了;厂大门下班人流涌出的壮观场景不见了;灯光球场上拔河赛时上千职工家属的鼎沸人声没有了……。506,没有了昔日的喧嚣,显得格外的寂寞、冷清。

2005年的一个晚上,为了解决一些老同志反映的生活区路灯问题,笔者打车到了506,请驾驶员在风光南路、中路、北路缓缓的转了两个来回实地察看:黢黑的路上及灯光球场看不到人影,家属楼楼道口的照明灯发出昏黄的光亮,每幢楼只有两、三户住家亮着灯,笔者心头五味杂陈:这些老同志响应“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召唤,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不少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退休了,却仍在远离城市的大山里,住着建厂初期盖起的“准筒子楼”,拿着微薄的养老金,过着这样简陋而清贫的生活。
当然,寂寞、冷清并不意味着被遗忘。2015年8月中旬,300多名曾在风光工作、生活过的人们,从全国各地来到506,参加“三线青春梦
夕阳风光情”盛大聚会。聚会发起人、1971年9月进厂的贵阳学工曾幼宇的致词道出了大家的心声:“506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了我们奉献的青春岁月,凝结着我们为三线军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就是要回望506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这里有我们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有我们很浓很浓的难以割舍的情怀。”1971年9月进厂的都匀学工李芳琦一番话也颇有代表性:“相聚的3天时间,我们重返风光厂寻踪觅迹。厂大道我们当年亲手栽种的梧桐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年年沐春去春来,花落花开,岁岁随风卷残叶,滋润新枝,见证着风光厂的荣耀与辉煌。回首岁月,我们为能亲身参与都匀地区的三线建设而自豪,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无愧于时代。”(团结出版社:“都匀三线往事”213页).


聚会人员合影
2018年,按有关政策,506原址的供水、供电系统移交都匀市水务、电力部门管理,有关部门对工厂原水、电管线进行了改造,公交公司的交通车每天定时开到506,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改善。原住家户中有10多户搬进了都匀市的廉租房,原址居住的的人更少了,506更清静了……。

改造后供水的高位水塔。


每天定时开到506的7路公交车。



人们正在维修朽坏的房顶。
“一朝风光人,终生大山情”。笔者相信:曾在506生活、工作过的人们,无论贫富,无论现身在何处,在大山里的那些时光,都会永远珍藏在自己记忆深处的影集里。
2021年12月1日
0
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