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
(2018-07-14 16:46:28)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以后,西洋制品开始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这时珐琅也一并传入中国,称之为洋瓷。康熙五十八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制作方法分类: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
根据胎地种类分类: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如果您手中有不知道真伪的藏品,想了解市场行情,请联系李先生,咨询电话/微信17306643091,专业为你提供:艺术品策划包装、艺术品专业摄影、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展览展销、权威行业期刊杂志推广等,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
前一篇:光绪元宝:湖北省造(本省)
后一篇:青海玉收藏前景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