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睿智13班道歉日活动让道歉成为一种习惯

(2017-09-15 11:31:05)

让道歉成为一种习惯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谁也避免不了在人际交往时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尽管大多数伤害是无意的,但学会道歉和学会接受道歉,仍然是打开通向原谅和恢复关系大门的最有效的钥匙。

  但是,“道歉”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倾向,往往是与“错”联系在一起的,好像道歉就意味着犯了错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做错事必须道歉!但他们多次用恶语伤害孩子却从来没说过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作为家长的权威感。在学校,如果发生老师向学生道歉的事,很快传开的将是“某老师承认犯了错误”,而非“老师为学生做出道歉的榜样”。另外,在我们的习惯中,道歉也成为责任划分的依据,比如马路上两车相蹭,主动下车道歉的司机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事故的责任方,因为“如果没错为什么要道歉呢”。

  更严重的是,道歉还常常被视作软弱和失败的表现,让道歉者感到失去自尊。一些夫妻在出现冲突后,双方首先想 到的,都是通过指责对方来为自己辩护。哪怕有些心虚,嘴上也决不肯吃亏,而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要不是你先说……我也不会……”主动“示弱”的事谁都不愿去做。

  可是,人与人的交往又怎能没有磕磕碰碰呢?

  婚姻、家庭、师生、、朋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如果谁都不愿道歉,后果将是关系冷漠、疏远,甚至破裂。特别是在家庭中,父母或配偶“偶然的无心的伤害全都为了爱”——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而是任由裂痕停留在关系中,当事人难免会感到愤怒。一旦愤怒积聚成怨恨,有些人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让伤害自己的人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家庭破裂和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让我们想到:当初如果丈夫或妻子给对方一个原谅自己的机会,如果伤害孩子的父母能够真诚地表示歉意,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不愿意主动道歉,有可能是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可能是对道歉的理解存在误区,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少成年人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向别人道歉的习惯。盖瑞·查普曼博士提醒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道歉的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道歉的重要性会有更深的领悟和理解,为今后的道德和人际关系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父母和教师要大胆尝试 以表达道歉来承担责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真诚地向别人道歉之后,我们经常会收获到同样来自对方的歉意。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成年人的道歉语言中学会该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学会表达歉意。

  事实上,道歉不仅不会使人“丢面子”,而且还能帮助提升人的自尊。经常向孩子讲述自己道歉的经历,引导他们明白道歉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且帮助他们意识到道歉对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这些都是父母们应该且必须给予孩子的积极影响。

道歉的艺术虽然不那么简单,但是人们可以学会,而且值得去学。真诚道歉的人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原谅。当道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都会得到所需要的接纳、支持与鼓励,品尝到道歉的益处。真诚的道歉意味着对错误的深刻反思。

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圈。献完花圈,他突然双腿跪下,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此举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响,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为德国赢得了尊重。勃兰特197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大概与这勇敢的一跪也不无关系。

有时候,即便在民众眼里“罪大恶极”的人,一声道歉,也能让人肃然起敬。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被判绞刑的玛丽王后走上绞刑架时,不小心踩着了刽子手的脚,她立即道歉:“对不起,先生。我不是故意的。”这一声歉语,流传至今,为人们广泛称道。

和东方人相比,西方人更习惯于发生冲突后道歉。这源自西方的“罪感文化”。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这种道德标准来发展人的良心。在“罪感文化”社会中,人如果违背了“绝对的道德标准”就会感到是有罪的。所以向别人道歉也就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行为,社会上就少了很多暴戾之气。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在校园里建设基于宗教背景的“罪感文化”。但是,营建一种本土特色的道歉文化,却是当下必须的。这种道歉文化,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对于化解学校的各种矛盾,对于培养师生的反思精神,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倡导道歉文化,不是形式上的互相“sorry”,而是要让班级内流淌着反思、包容、谅解、民主、平等的血液,唯此,道歉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力量,从而既影响孩子,促进班级和平发展。(文章来源于网络).

睿智13班道歉日活动

受叶老启发,我觉得道歉日的活动显得特别有意义,首先让学生了解了道歉并不意味着犯错,而是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高中阶段,在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女孩之间总有这一些误解。因此,我们利用隔壁的空教室,架设好摄像机,让有需求的同学独自一人将自己致歉的内容录制好。然后班主任老师转交致歉对象,从而避免难以启齿的尴尬,也不会因为不好意思而让怨气堆积。为建设幸福、和谐的班集体而努力。http://s8/mw690/006VHEDBzy7efHelOhFa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