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体爆炸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7-09-01 14:49:16)
标签:

安防

化工

气体检测

石油

仪器仪表

分类: 气体检测知识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具有声 响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也可视为气体或蒸汽在瞬间剧烈膨胀的现象。爆炸事故往往与技术过程有关,来势迅猛,扑救不及时,事故迅速蔓延扩大甚至造成次生灾害。爆炸事故之后常伴随有燃烧和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破坏性大,损失严重,人身伤亡惨重,恢复生产花费较大,时间较长。气体爆炸是最常见的爆炸之一,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气体爆炸是十分重要的。

 
1 气体爆炸的产生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具有声响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也可视为气体或蒸汽在瞬间剧烈膨胀的现象。  与凝聚炸药爆轰完全不同,气体爆炸跨越燃烧到爆轰的整个历程。工业事故爆炸中绝大多数以爆炸形式出现。爆燃和爆轰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研究方法亦不同。爆燃区别于爆轰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前者为亚音速流动,因此它与超音速流动的爆轰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受环境条件和物理因素的影响极大。  

1.1气体爆燃的产生  
爆燃是一种化学反应所支持的亚音速波,大多数燃料、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属于这种类型。火焰在预混气中正常传播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燃烧产物,同时放出热量,并使产物受热、升温、体积膨胀。如果受热膨胀的燃烧产物不能及时排走,则会产生爆炸。例如密闭容器中预混气的燃烧,就会产生爆炸。在自由空间预混气较多时,燃烧也会产生爆炸。但由于部分热量向空间散失以及产物能有一定的膨胀,其爆炸压力一般低于密闭容器中发生的爆炸。  

1.2 气体爆轰的产生  
在某些条件下,混合气体可以激发爆轰。在长细比不超过5的容器中,普通燃料空气混合物很难形成爆轰。对于无约束的燃料空气云,在一般点火源点火后,通常也以爆轰形式反应。要使燃料空气混合物爆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 
(1)以强起爆能量激发爆轰; 
(2)在密闭长管中使火焰加速;  
3)在火焰传播途径中设置障碍物等认为引起湍流而加速火焰。  

2  气体爆炸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1气体爆炸的条件  
要使气体爆炸,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 
(1)有合适浓度的燃料气体; 
(2)有合适浓度的氧气; 
(3)有足够能力的点火源。  所谓合适浓度,是指可以发送爆炸的浓度。每种燃料气体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都有一个可以发送爆炸的浓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即使用再强的点火源也不能激发爆炸。  

2.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1)初始温度:爆炸性混合物的初始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约大,即爆炸下限降低,爆炸上线升高;  (2)初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大,爆炸极限扩大。这是因为系统压力增高,其分子间距更为接近,碰撞几率增高,因此燃烧的最初反应和反应的进行更为容易;  
(3)惰性介质即杂质:若混合物中含有惰性气体的百分数增加,爆炸极限的范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可使混合物不爆炸;  
(4)容器:充装容器的材质、尺寸等,对物质爆炸极限均有影响。实验证明,容器管子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越小。同一可燃物质,管径越小,火焰蔓延速度越小,当管径小到一定程度时,火焰即不能通过。  
(5)点火能源:火花的能量、热表面的面积、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等,对爆炸极限均有影响。  

3 气体爆炸产生的危害  
爆炸事故往往与技术过程有关[3],来势迅猛,扑救不及时,事故迅速蔓延扩大甚至造成次生灾害。爆炸事故之后常伴随有燃烧和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破坏性大,损失严重,人身伤亡惨重,恢复生产花费较大,时间较长。因此,爆炸事故的危害很大,由于爆炸时爆炸压力急剧上升,气体骤然膨胀,而产生强烈的空气冲击波,建筑物在收到冲击波作用后,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时建筑物发生倒塌;人员受到冲击波的作用会使内脏受到挫伤,甚至死亡。
   
可燃气体泄漏或者易燃液体挥发并与空气混合后,一旦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达到爆炸下限以上,形成爆炸性混合气,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因此,在某个场合里,只要可燃性混合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其爆炸程度或者危险程度就是100%。当可燃气体的浓度只达到爆炸下限10%,或者一般讲的10%时,表明这个区域己经具有了爆炸的危险,程度只为1000/n。但无论如何,只要能够检测到可燃气体的任何浓度。都证明这个环境中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4  气体爆炸的预防  
气体爆炸是最常见的爆炸之一,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气体爆炸是十分重要的。可燃气体与空间或氧气混合后形成预混可燃气,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事故。可燃气爆炸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气、空气(可燃气与空气的比例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点火源。
 1.防止燃烧、爆炸系统的形成
(1)替代
(2)密闭  
(3)惰性气体保护;
(4)通风置换;
(5)安全监测及连锁。

2.消除点火源  能引发事故的火源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气、静电火花、化学反应热、光线照射等,
具体做法有:
(1)控制明火和高温表面
(2)防止摩擦和撞击产生火花  
(3)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采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电气火花。

3.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  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包括阻火装置、阻火设施、防爆泄压装置及防火防爆分隔配备可燃气体报警器,可燃气体检测仪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节,防止气体爆炸。

 4.用惰性气体预防气体爆炸  
当厂房内或设备内已充满爆炸性混合气体又不易排走,或某些生产工艺过程中,可燃气难免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时,可用惰性气体进行稀释,使之形成的混合气不在爆炸极限之内,不具备爆炸性。这种方法称惰性气体保护。在易燃固体物质的压碎、研磨、筛选、混合以及粉状物质的输送过程中,也可以用惰性气体进行保护。 
 
5 总结  
在工业爆炸事故中,气体爆炸事故占很大的比例。这种燃料和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源,在工业生产中到处可见,而且工业生产的规模越大,爆炸的危险性也越大。由于气体爆炸是一种快速的、非定常的、受众多物理因素影响的流体力学过程,它比稳态的燃烧或爆轰更复杂。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气体爆炸的频率和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