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上)——贵州行(雷山)5【原创】

标签:
贵州雷山苗寨西江千户 |
分类: 西南华南 |
西江千户苗寨(上)——贵州行(雷山)5【原创】
4月11日,我们离开荔波,去西江千户苗寨。
看一下地图,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阳市东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内。
我们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大门前。今天有雾啦,能见度差点。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族名“鸡讲”,明时设鸡讲司。“西江”是根据“鸡讲”的谐音汉译。
放一张景区地图,我们从左上角的景区大门进入。
这是途径六号风雨桥。桥下是白水河,它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风雨桥不仅为了出行方便,且有改善村寨风水的考虑,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余秋雨题写的“以美丽回答一切”。

进入苗寨,商业活动还是挺活跃的。
走不多远发现小卡车上装满了生活用品,穿的盖的应有尽有,甚至还有装着活鸡的笼子。这是乍回事?
我们好奇地询问这位苗族大妈,原来这是姑娘出嫁的嫁妆。请大家注意这位大妈的装束。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分支。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即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据研究,苗族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迁徙。其中第二次是苗族先人(九黎族)在长江中游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冲突,九黎族打败了炎帝族。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势力越来越大。这时诞生的蚩尤,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
图为“西江苗族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黄帝与蚩尤涿鹿大战之后,大部分部族的人归顺了黄帝,也有一部分人流走偏远地区。多少年来,苗族等少数民族不仅认同蚩尤为其先祖,而且坚信蚩尤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该列入中华文明始祖的地位。
逐鹿大战,实际上是南北方不同部族及其文化交往、碰撞的表现,是中华民族形成
及融合的重大事件。胜利者黄帝吸收、容纳了炎帝、蚩尤部族的优长,成为更加强大、更具活力的部族,进而形成华夏民族的雏形及中华文化的根。
故此,华夏民族不应该只提“炎黄”,而应该为“三祖”正名。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往苗寨里面走,路见苗族妇女用扁担挑着砖头瓦块。
用小推车装砖块。
怎么都是妇女在干活啊?大老爷们去哪儿啦?看来苗族的妇女顶起了大半边天!
她们好像在河边施工呢!
这是排队在河边取水,好容易看见一个在干活的男人了。
我们经过四号风雨桥,上山去观景台,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苗寨。
桥上有中年苗女正在打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制作糍粑是南方农村流传下来的习俗。糍粑以糯米、土豆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团状,搁芝麻(或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我们沿着山道向上攀登,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碰到这种天气是最堵心的,但愿到了山上的观景台,这雾能否散去?
只好先欣赏这些苗家的建筑吧。
幢幢吊脚木楼依山而建, 这是真实的苗家居室,原生态的。
他发现了什么?
今天我们的运气不太好,天气不给力,都让雾霾笼罩着,到了山顶观景台上几乎看不清山下的苗寨,这张还是比较好的,其他的都没法看。
只好从网上当两张供大家欣赏。


观景台上有苗女拿着相机给游客拍照,拍好了马上打印塑封5元一张。
观景台上不但有照相服务,还有出租服饰的业务。女同伴们纷纷换上苗族的服饰,这是她们最开心的一刻!
还要摆个舞蹈姿势。
她们四个是晚上到西江苗寨的,欣赏到了苗寨夜景。
我们下山了,路遇苗族大妈扛着车轴往下走,真是老当益壮。
经过一座风雨桥,从侧面拍摄一张完整的。
风雨桥夜景。


经过精心设计的装饰。

不仅有民俗表演,游客还可以买些纪念品。

跟盛装的苗女合影。

画廊外挂着各种素描速写作品。

逛逛苗寨的夜景吧。
白水河两岸灯光灿烂。
在苗寨里逛逛,别有一番情调。

她们住在这家客栈里。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住一宿较好。

苗寨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下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