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山——新疆行(独库)66【原创】

标签:
奎屯独山子泥火山丸子汤铁榆树 |
分类: 东北西北 |
泥火山——新疆行(独库)66【原创】
一大早就出发返程,我们连早饭都没有吃,等到了独山子又不先去吃午饭,而是饿着肚子去看泥火山。什么原因?上集没有交代。
我们的午饭事先有安排,要去吃独山子的“丸子汤”。司机说,我们中午去吃的那家店太火了,如果中午正点去得排大队。不妨我们先去看泥火山,等看过后再去人就少多了。恭敬不如从命,那就听司机的。
在独山子西南方向有一座泥火山。泥火山的南边有座“一”字形排列的山叫玛伊塔乌山或叫独山,泥火山紧紧依靠着玛伊塔乌山,酷似襁褓中的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独山子地名因广袤的戈壁滩上有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山而得名。
泥火山,顾名思义是由泥构成的火山。说是泥,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是由黏土、岩屑、盐粉等泥土构成;说是火山,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火山(一般来说火山是由岩浆形成的,并具有岩浆通道),而泥火山则是由泥浆形成的,不具有岩浆通道。
不过,泥火山不仅形状像火山,具有喷出口,还有喷发冒火现象。
从山脚至山顶修建有非常好的栈道,我们沿着栈道上行。
“泥火山”海拔高度958.3米,相对高度200米左右。泥火山”是地质学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自然景观。地质学家认为,独山子泥火山是火山晚期的产物,其形成大约在200-300万年以前,也就是喷发岩浆的火山,在岩浆喷发完毕后动能衰竭,最后喷出的就是泥浆,并由此形成泥丘。
泥火山是罕见的自然景观。除我国新疆外,世界上只有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有此现象,但其规模和数量都不如独山子的泥火山。这里的泥火山至今仍在不停地喷发。

1907年,我国第一批石油工人在独山子勘探开发石油时,偶然发现其山顶部有几处岩浆喷发口,一刻不停地向外流淌着岩浆。
泥火山的喷发口共有4个,其中大者直径约为30-40厘米左右,小者尺寸如鸡蛋一般,不过有趣的是,它们都在时刻喷出银灰色的泥浆,并且泥浆手感冰凉,散发着浓重的石油气味。

这是新疆的第一口油井。

继续向上攀爬,行至栈道中段,回首眺望,北面的独山子石化基地历历在目。
泥火山原来是一座寸草不生的山,土壤含碱含盐大,植物在这种坏境下无法生长。
上世纪90年代,人们曾尝试过,想给泥火山穿上绿装,投入人力,花费了一定经费,在泥火山上接上水管,栽了苗木,但栽的树木任然成活不了。
快到山顶了,山下的石化城。
栈道旁边的泥火山表面。
目前,形成该山的原始喷发口保存完好,泥火山喷发口周围有铁栅栏保护。
独山子泥火山主要有两个喷浆口,两者相距100米,较大的一个喷口直径约为60厘米,高出地面1米。喷口内饰粘稠的泥浆,呈灰绿色,略带油气味,不停地向外翻泥泡,汇集的泥浆沿西南侧的开口外溢。涌出的泥流在地表形成锥形丘,底部直径在10米以上,表面是干裂的泥浆块。
2000年以来,“泥火山”又出现了时断时续的喷发迹象,山顶有多个喷发口向外溢涌着灰绿色的黏稠泥浆,泥浆中还不停地翻冒着气泡,散发着油气气味。这些泥泡像精灵,间歇地喷发着,形状各异,用肉眼几乎难以观察到它的千姿百态的造型。


远眺独山子石化城。


下山后直奔餐饮区。我们要去的这家名叫“铁榆树丸子汤”。等我们踏进店堂时,高潮已经过去,人真的不多了,我们得以踏踏实实地品尝美味。
这个丸子汤实际上就是红烧牛肉丸子汤。这几天为了写游记,查了一下资料。没想到这家小店竟然在“大众点评”网上被评为“独山子小吃快餐评价榜第一名”!
怪不得都要慕名前来一品为快。
铁榆树丸子汤是新疆特色美食,因其美味的口感招揽了很多老顾客。其高汤熬制很讲究,原材料必须货真价实,丸子汤里料很多,豆腐、粉丝、牛肉粒、胡萝卜、香菇,口口透着鲜。他们只用小牛肉和牛骨头熬汤,这样熬出来的汤头滋味才浓郁。
除了料好,分量也给得足。每一碗丸子汤都是有重量标准的,要保证每一碗里都有足足80克的熟牛肉(从照片上好像看不出有多少牛肉,原因是牛肉沉入碗底, 不容易看见)。
汤好还要加上主食好。这不是一般的馒头,他们这里把它叫做“油塔子”。油塔子蘸着牛肉汤实在是非常美味。
除了丸子汤,油塔子、小菜都是免费赠送的,为了保证质量,连这些食材也是自己
动手制作,绝不含糊。
夜晚,我们入住奎屯。从宾馆往外看去,奎屯的夜景也很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