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乃斯河——新疆行(独库)64【原创】

标签:
杂谈巩乃斯河独库公路伊若公路 |
分类: 东北西北 |
从乔尔玛往南,沿着独库公路一直到与伊若公路的相交处(即217国道与218国道的交汇点)。从这个交汇点再沿着独库公路往南,我们在6月26日下午已经走过了。这段行程我已在《独库中段——新疆行(和静县)47【原创】》中讲述过,此处不再重复。
图中蓝色线条为6月26日独库公路的行驶路线。

下面是沿途的风光。
都说老是看这样的风景,会产生审美疲劳。但我们却兴致勃勃,一直看,一直拍。
那突出的岩石上有人坐于其在上,我们也要上到那儿。


像这样既有宽敞的停车场,又有标准不低的公共卫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太阳能电池板,这里的设施还是有电可用的,真的是改善了条件。这样,独库公路越来越像一条旅游公路了。

放眼望去,气象万千啊!

从这里再往前,就要往下走盘山道了。

放眼望去,气象万千啊!

从这里再往前,就要往下走盘山道了。
在独库公路上,许多地方景色虽美,但没有停车处,你就不能随便停车。这些镜头往往是举着相机贴着车窗拍的。
小河在缓缓地流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公路边上,小山坡的树丛中会不时地闪现出漂亮的怪石,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停车爬一下,反正也不太高。

记不清我们什么时候转的向,也记不清这些镜头是在独库公路上还是在伊若公路上拍摄的,反正现在已经走在平地上了。

我们在217国道与218国道交汇点转向218国道(离开了独库公路),向东行驶一段。为什么要向东走?司机说,我们今天要住到巩乃斯附近的宾馆,他们以前住过,条件不错。但当我们找到那里,这个宾馆现在已经不接待了,无奈只好再调头向西往回走,边走边找住宿处。



看到这座桥了,可以确定我们已经行驶在伊若公路上了。
巩乃斯河,全长258公里,发源于艾肯达坂(新源县与和静县的交界处——巩乃斯沟乡),与喀什河、特克斯河相汇流入伊犁河,最后直奔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我国的河流都是向东流,而这条巩乃斯河却是向西流,是一条逆流河。河里生活着高山冷水鱼,鱼身呈圆长状,肉质鲜美,是那拉提的一道特色野味。
河边牧民们放牧马群,这个地方好像是叫“红柳金滩”吧?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我们还没有吃中午饭呢。在一家餐馆门前,有哈萨克小伙来搭讪,他操着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们,往西不远是他们家的毡房,可以接待我们。于是饭后由他开着摩托车,我们跟在他后面。

结果在交汇点附近找到哈萨克毡房区住下,就住在这个小伙子的家里。细问,他还是大学生呢,假期回来帮忙,因为他会点汉语,于是便由他来揽生意。

安顿下来后,我们见后身的山坡挺好看的,便上山随便走走。

哈萨克族习惯逐水草而居,这是营地附近的小溪,水清而冷。早上起来就到这个小溪洗脸刷牙。

到了坡上,哇,满山坡的牛羊啊!



此时太阳还没有下山,侧逆光的光影效果非常好。


为适应游牧迁徒的需要,早在两千多年前,哈萨克族先民就已创造了一种造型别致,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毡房。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

哈萨克族毡房构建轻便牢固,经济实用,易于拆卸携带,鲜艳不失朴素,粗犷不失温馨、变化不失协调,是哈萨克族先民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美景欣赏了,开始下山。

毡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做成圆栅和顶,先构成毡房的骨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哈萨克族毡房内部的陈设与布置都有一定的规矩,分成堆放东西和住人的部分。毡房一般向东开门,进门左、右上方是铺位,正上方放置衣箱、马鞍,箱前铺坐垫,是招待客人的地方;进门左右两侧则是放马具、打猎用具、拴幼畜和放炊具、食物的地方。

哈萨克族毡房构建轻便牢固,经济实用,易于拆卸携带,鲜艳不失朴素,粗犷不失温馨、变化不失协调,是哈萨克族先民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美景欣赏了,开始下山。

毡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做成圆栅和顶,先构成毡房的骨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哈萨克族毡房内部的陈设与布置都有一定的规矩,分成堆放东西和住人的部分。毡房一般向东开门,进门左、右上方是铺位,正上方放置衣箱、马鞍,箱前铺坐垫,是招待客人的地方;进门左右两侧则是放马具、打猎用具、拴幼畜和放炊具、食物的地方。
整体来看,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小巧,顶部要尖一些,而蒙古包下部是规整的圆柱型,上部是三角型。
此外,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见有客人住下,孩子们骑着马来招徕生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