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关——新疆行(库尔勒)53【原创】

标签:
库尔勒铁门关巴音郭楞岑参玄奘 |
分类: 东北西北 |
铁门关——新疆行(库尔勒)53【原创】
2019年6月28日,我们从和静县出发去库车。
其实从北疆的巴音布鲁克到南疆的库车,有一条更捷近的路,那就是独库公路的南段(地图中的绿色线)。但独库公路不让走大车,只允许7座以内的小车通行,所以我们为了去库车,就要多绕行几百公里。
从和静至库车,这是一天的行程,除了赶路,并没有其他的安排。我问田师傅,今天的行程紧不紧?老田说不紧张。我说,那我们是否途中安排一个景点看看,否则一整天都是坐车太枯燥。
其实我在做攻略时,就知道途中有个铁门关的,反正是路过,那就顺便看一下吧。
下图是从和静至铁门关的行车路线(黑色的线条)。请大家注意,铁门关的西边还有一个铁门关市呢(这是我在做攻略时没有想到的,怎么会有两个铁门关呢)!
更没有想到的是,两者竟然相距较远,且铁门关不属于铁门关市,而是属于库尔勒市!这就有点奇怪了!
从时间的先后看,无疑是先有铁门关,后有铁门关市。即“铁门关市”这个名称是来源于“铁门关”的。铁门关历史悠久,据《水经注》记载,铁门关修建于公元335年之前,为焉耆国统治者龙氏家族所修。最早的建关记录是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凡关二十有六,而为上中下之差”,“安西铁门关”名列其中之“中关”。铁门关因其险固,被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有记载:“羯霜那国,周千四五百里,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入山,山路崎岖溪径危险,既绝人里又少水草。东南山行三百余里入铁门。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锔,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
驶近铁门关了,路边是这样的地貌。是“两傍石壁其色如铁”状吗?
铁门关原属于库尔勒县,1983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库尔勒县,铁门关随县并入库尔勒市。位于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而铁门关市则是一个全新的城市。201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铁门关市,与兵团二师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
一个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另一个才诞生八年而已。
我们来到铁门关景区,景区牌楼上方的三个颜体大字“铁门关”雄浑有力。
这是铁门关景区内的“将军楼”。
老古兵在将军楼前手执大刀(他的网名就是他的爱好,你看他见了兵器就挪不动步)。
左侧石壁上镶嵌着多幅碑刻。
这是乾隆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记载了土尔扈特西迁和回归的缘由、经过以及回归后被安置抚恤的情况,这两块石碑至今仍耸立在承德城外的普陀宗乘庙内。因为库尔勒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也是当年土尔扈特部东归后被安置的地方之一。这块碑应该为复制品。
巨幅的颜体大字“襟山带河”(指倚山绕河,形势险要的地方)。说它险要,前人用“两山夹峙,一线中道,路倚危石,侧临深沟,水流澎湃,日夜有声”来形容它的景致。它是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汉中郡城固(今陕西汉中城固县)人,西汉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这是篆体的“凿空”两字(凿空,即开通道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张骞凿空和张骞出使西域是同义词。
拉近了欣赏。
班超(32年-102年),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汉书》编撰者班固之弟。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他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又奉命出使西域,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班超之子班勇曾屯兵铁门关,饮马于铁门关峡谷内孔雀河边,故孔雀河也有饮马河之称。
玄奘(602年-664年),玄奘西行,讲的就是玄奘从唐朝都城长安出发去印度学习佛法以及取经的故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根据玄奘西行的事迹演绎而成的。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安西四镇,中国唐代西域重兵之地)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冬,来到铁门关。在抵达铁门关前夜,在银山碛西馆馆驿中写下了:“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的诗句。
岑参还有一首《宿铁关西馆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在《题铁门关楼》一诗中留下了名句:“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形象地描绘了铁门关像一把巨大的铁锁,牢牢地钳住丝绸古道的咽喉。
可见文学作品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地名传播的重要性。说实话,真正让铁门关出名的,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名关,一多半功劳要记在诗人岑参身上。
“丝路雄关”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从左往右的现代书写法,一千七百年前能这样写吗?查资料才知,原来我们看到的这座铁门关并非原装,民国时期修建的铁门关为土木结构的两层城楼式建筑,关城匾额上用繁体隶书书写“铁门关”,为民国上将邓文仪所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关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
现在我们穿过城门洞来到关楼这边。
关楼下,一块石头上刻“西域——南北疆分界线”。
铁门关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是北疆通往南疆的唯一通道,故称铁门关。峡谷便称铁关谷,也叫遮留谷。
地上还用红线画了一道“分界线”,两边分别写上“南疆”“北疆”。不知道南北疆是否真正有一条明确的地理分界线,如果有,像这样用红漆简单地画上一道痕迹就算对付过去了?为什么不郑重其事地做个地理分界标志,就像一些地方建的北回归线那样的标志物多好,那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玩啊!
再往前走,前面不远处被铁栅栏挡住,不能通行。而这条路正是古代的“丝绸古道”。铁门关位于库鲁克塔格山谷中,扼守着孔雀河上游长达14公里的险峻峡谷的出口,曾是贯穿南北疆交通的天险关隘、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
如今铁关峡谷,在拦河大坝上建起大水库与水电站,往日奇险无比的古丝路中的一段已淹没在万顷碧水中。
图片左侧的那条小路原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现在已被挡住不让通行了。
既然前行不得,见路边有“铁门关遗址”文保碑。文保碑处有上山道路,据介绍,上面有屯兵洞。
屯兵洞,是阿古柏占领铁门关时修建的军事要塞。阿古柏,1865年至1877年入侵新疆,史称“阿古柏之乱”。后被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部下刘锦棠击败,收复了铁门关,并保留要塞继续守关。
趴到屯兵洞洞口,向里望去,里面最多也就能住下二十来人,似乎不够要塞的体量。也许当年还有其他屯兵洞,现在仅剩下这一个了。
还是站在高处有看头。
山上似有小路,又好像有城墙类的建筑,这是当年铁门关的遗迹吗?
这是水电站厂区的礼堂。这块指路牌上有箭头指示,往那边可去公主坟。看看时间还有,便向西走去。
向西再向北,没走几步便遇上这哥俩。说走了好远也没走到,远着呢,别去了!
在写这篇游记时才查到,别人有去的,公主坟远着呢!沿着小路过去,那山顶高处的小亭子便是公主坟处。据说亭子下是一座维吾尔族式的坟墓,这大概就是公主坟了。
相传有一位公主携情郎私奔至此,后有可汗追兵,前是万丈深渊,两人毅然纵马跃下殉情而亡。后人为纪念忠贞爱情,修二人白马石刻于山岭上。
这帮人没得去了,便在小卖部前阴凉处小憩。小卖部前的这块巨石又成了“模特们”的背景。
最后把铁门关景区的地图放上。景区许多景点都没有建设好,能看的就是“丝路雄关景区”这一块。以前还能从丝路古道往前走走,或者上山,现在也关闭了不让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