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2020-01-06 02:13:53)
标签:

杂谈

金中都

卢沟桥

石狮子

宛平城

分类: 金中都记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我们从抗战纪念馆出来,去卢沟桥。
  卢沟桥之所以有名,当然是由于七七事变(这个我们已在“宛平城”中重点叙述过了)。在这里我们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解读卢沟桥。
  我们在去卢沟桥的途中经过兴隆寺。
  古刹兴隆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民国后日渐衰败。当时有大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两侧十八罗汉。东西禅房各三间,山门悬"兴隆寺"匾,门外两尊石狮。该庙址现为卢沟桥第一小学。别小看了这所小学,它始创于1914年,纵看全北京,百年沧桑的小学能有几所?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这一集要重点说说“燕京八景”中的“卢沟晓月”。
  “燕京八景”的说法出现在金代明昌年间,但具体哪八景说法不一。到了清代,乾隆钦定其八景分别为“ 居庸叠翠”“ 蓟门烟树”“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琼岛春阴”“ 太液秋波”“ 卢沟晓月”“ 金台夕照”(我已写了五个,还剩“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和“ 太液秋波”)。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我们来到卢沟桥头,这块巨石上刻三个金色大字:卢沟桥。
  永定河其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自唐代始称卢沟。考究下来一是因其流经京西卢师山下,二是古代京师人把黑浑色称“卢”。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桑干下流为卢沟,以其浊故乎浑河,以其黑故乎卢沟”。此桥因跨卢沟河故名“卢沟桥”。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为什么永定河的河水呈黑浑色呢?
  永定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中泥沙淤积,日久形成地上河。因河床经常变动,主要特征与黄河相似,故有“小黄河”之称。因迁徙无常,又称无定河。清康熙37年(1698)卢沟桥被冲毁重新整修河道后,康熙赐名永定河,取名永久安定之意。但实际上直到1954年建成官厅水库后,才基本控制住了上游洪水。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早在战国时,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及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从华北平原北上,还是从松辽平原、蒙古高原南下,均须过卢沟。或者说,正因为永定河上的古渡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枢纽,才成为北京城选址定位的直接原因之一。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多少年来,河上并无固定桥梁,除了用船渡河外,往往还要临时搭建浮桥。这个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1125年,宋朝使臣许亢宗出使金朝,在《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一段文字(译文)说的非常明确:“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后来官家在两岸造了一座浮桥……”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1153年,金朝定都北京,为“金中都”(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性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的交通要求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金大定28年(1188年)5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1189年6月,卢沟桥动工开建。1192年4月卢沟桥建成。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金章宗将此桥定名“广利”桥,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为卢沟桥。卢沟桥从金代起到清代都是永定河上的唯一桥梁。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为什么要封个“晓月”的雅号呢?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卢沟桥位于金中都的西南方向,从彰义门(其位置在
广外的湾子一带)至卢沟桥,它是中原以至南方进京的要道。外省官吏朝觐,商贾运输货物,学子进京参加科举,都要从广安门进京,因此广安门也被称为“京师咽喉”。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清雍正决定在易县修建西陵时,便下令铺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户部拨付了八万两白银。此路长1500丈,平均每修一尺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所以北京人曾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这条路。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从彰义门至卢沟桥,路程三十余里,在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行酒,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客人多半要住下第二天一早再走,于是此地逐渐发展为京西南的重要歇宿点。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卢沟诗曰:“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说的就是这个景象。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第二天鸡鸣郊野,客人一觉醒来,推窗外望,但见东方既白,晓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大概这才是真正的“卢沟晓月”之意象。
  看来要想看到真正的“卢沟晓月”,必须得在宛平城卢沟桥住下,还非得四五点钟起来才有可能。你想想,要看一眼“卢沟晓月”还真是不容易哦。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介绍了“卢沟晓月”,再说说永定河吧。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北京的母亲河,是海河五大支流中最古老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全河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
  北京地区的永定河水系图。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永定河流域一百多万年来,曾是古人类迁徙、活动之地。约5000年前曾是先祖炎黄征战和民族融合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最后,“邑于涿鹿之阿”。阪泉与涿鹿都位于永定河流域。3000多年前薊城也诞生在这里,并最终发展壮大成为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全国的中心。永定河无愧为北京的母亲河。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永定河孕育了北京的人居历史与文明历史。北京地区迄今共38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属于永定河流域14处,其中延庆8处、城区2处、门头沟3处、房山1处。北京地区永定河流域段有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位于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与房山(镇江营遗址与塔照遗址)。大约距今46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地区人类居住历史的开端。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北京不仅具有3000余年建城史,近870年的建都史,而且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中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永定河直接或间接地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源和水利。永定河流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其他物产,为历史上的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石材和燃料。北京城是在永定河的怀抱里形成,又在永定河水的哺育下成长和发展。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城。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现在该说说卢沟桥本身了。
  卢沟桥全长266.5米(桥身213.5米,两端雁翅各26.6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身总宽9.3米(含地袱、仰天和栏杆),桥面宽7.5米。这是桥东侧的雁翅桥,都是用天然花岗岩巨大条石铺设,前些天下的残雪还没完全融化。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上桥后首先看到“康熙重修卢沟桥”碑。
  此碑(加龟座)高5.78米,为现存四座碑中最高大的。仅碑身高4.53米,宽1.17米,厚0.57米。碑首为双龙纹顶脊,碑文为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御笔。记载了康熙七年因河水泛滥冲没桥东部分桥体,进行修缮的情况。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又见“卢沟晓月”碑的背面,上面阴刻乾隆《卢沟晓月诗》。
  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谒泰陵,过卢沟桥作诗:“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这是“卢沟晓月”
汉白玉碑的正面,朝向西,此碑为乾隆御笔。碑(加莲花座)高4.52米,宽1.27米,厚0.84米。下方须弥座雕满纹饰,碑心两侧及四边均浮雕龙纹图案。
  写到这里,总算把这个头绪基本理清楚了:“卢沟晓月”这个景致是金朝金章宗定下的,碑却是由清代乾隆立的。由于当年金章宗虽定下燕京八景,但是没有立碑,也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所以后人只能猜测不已。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在桥上转了一会儿,见国良正在“卢沟晓月”碑前给她们合影呢,过去看看。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上桥后没走几步,就见有人架起三脚架,在拍卢沟落日。我心想拍不到晓月,拍拍卢沟夕阳也行啊,但是举起相机一看,啊呀,夕阳的位置不太理想,偏离了卢沟桥,再说夕阳的下面还有现代的高架桥,原来的景观被彻底破坏了。从构图的角度看,画面不会好看,凑合着来一张聊胜于无。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为了再现古桥风貌,1986-1987年修复卢沟桥时,特意保留了一段桥面条石,这些凹凸不平的桥面似无言的史书,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看着这样的桥面,想想古代在上面走大车(尤其是木质轱辘的)多费劲啊!不但费劲,而且人要坐在车上,还不把你的屁股给颠零碎啦!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卢沟桥上的一大看点,就是桥上的石狮子。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据古书《从海记》:“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627个)。许多人试图搞清数目,数来数去数到眼花缭乱也没数出个所以然来。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尘埃落定”了吧,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但这也不是最终的结论。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我们在桥头的解说牌上看到:石狮子总数应为501个。2017年7月17日,对卢沟桥的石狮子建立了数字档案,看来以后想错也很难了。
  这个座上就有三个狮子。你要是不太注意,就会少数一个。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这些狮子是否都是原来的呢?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正因为各朝均有修补,所以石狮子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今天看到一个材料说,在文革中进行维修时,石匠们未经批准,竟然自作主张多加了十多个石狮子,怪不得总也数不清呢。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在桥西北侧雁翅上,还有一座乾隆于甲酉年季春建的“
察永定河”碑。此碑刻于康熙40年11月,《察永定河诗》系康熙御笔。碑高(含须弥座)3.79米,宽0.96米,厚0.33米。碑前为双龙脊顶。须弥座雕刻二龙戏珠等装饰图案。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又见一座“
乾隆重葺卢沟桥”碑。此碑加龟蚨共高5.5米,龟蚨下的鱼鳖虾蟹(四角)等雕刻保存完好。刻有乾隆御笔《重葺卢沟桥记》,记载乾隆五十年修葺卢沟桥经过。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此碑原有碑亭(今已毁),现只有台基、踏步和四周柱脚的榫眼。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察永定河”碑也是有碑亭的。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洪亮在桥头教大家用手机玩新花样。
  这是把一个人放在碑的两侧,与自己同框啦。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还可以一变三!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大家都跟着学,一会儿就基本掌握了。这是老包拍摄的一变三。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古渡千秋"碑。这是一座现代碑。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此碑背后刻着"卢沟桥修缮暨建成八百周年碑记”,系北京市文物局与丰台区政府合立。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玩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往回走。我对国良说:还是有点不甘心,拍了半天,都在桥上,怎么着也得到桥下去,给大桥留个影啊!于是我俩从桥北侧的门溜出去,往南侧绕行,就是要想办法走到河边的栈道上去,那就有机会拍摄完整的大桥了。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连找路带问老乡,终于找到下去的路径,我俩来到河边,沿着左侧的这个石板步道走过去,看,这个角度拍摄卢沟桥多棒!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我俩还不罢休,再从步道上跳下去,来到大桥近前,这个角度拍摄大桥更显雄伟!
  回家后看介绍,说桥墩造法颇有特色。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我又有点后悔,如果我们再去桥的北侧,就能看到桥墩的迎水面了,可惜只考虑到这面光线比较好……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同伴们都不见了,我俩往回走。
  卢沟桥八百多年来,虽数度废兴,然其雄风浩气犹存。经试验,这座古桥仍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曾通过429吨大型平板车而安然无恙。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此游览后,惊奇万分,盛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故国外称其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卢沟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其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为十一孔联拱桥,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技术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新建了卢沟新桥,但卢沟桥仍然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上,卢沟桥在贡献了八百多年后终于退出现役,成为文物保护对象了。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往回走,在卢沟桥的北侧,一列火车货车正从卢沟铁路桥上通过。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在桥头的北侧,发现有“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在窗外张望了一下,据说里面陈列了卢沟桥的典故和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现在处于关闭状态,无法入内。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离开卢沟桥,回到宛平城的西关。这是西关瓮城,上刻“宛平城”三个大字。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从瓮城的城门洞内拍摄西关,西关原为“永昌门”,至清代改为“威严门”了。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现在才知道,宛平城有两个停车场。有去靠西面的停车场就不进城了,直接从城的南城墙过去。
卢沟晓月——寻觅金中都34【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