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2019-12-19 23:42:31)
标签:

杂谈

文字

甲骨文

汉字

安阳

分类: 华中行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0月18日下午,我们去“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也是延伸教学的一部分。
  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博物馆正门前,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造型奇特而夸张。
  玄鸟出自《山海经》,玄鸟的初始形象类似燕子,后来随氏族部落的不断发展和融合,玄鸟就逐渐演变成了有鸡冠、鹤足和孔雀尾巴的凤凰了。
  玄鸟与商有什么关系呢?《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在《史记·殷本纪》中就更加详细了:商契的母亲简狄在郊外,因吞玄鸟之卵怀孕而生下商契。这就成为后人所谓玄鸟是商祖先这一传说的根据。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教授设计。建筑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以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这些
雕墙和雕柱采用了红黑图案,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现在我们进入前厅。
  正中为馆徽。采用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甲骨为设计元素,辅以篆体“字”为识别符号,二者合二为一,折射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并将传统的印章融入其中及采用中国人喜欢的红色为主色调。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
  序厅共有四面浮雕。北面表现的是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轮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西面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字。
  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字的精华。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代表着古代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如今,仅有甲骨文一脉相承,传承不辍。
  下面就着重讲讲甲骨文的故事(有一部分内容来自2017年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甲骨文记忆”展览。说实话,那个展览要更精彩些)。
  我们已经知道甲骨文是商朝占卜活动的遗存。哪商代是怎么占卜的呢?
  占卜时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要占卜的商王,贞人和卜人。占卜的时候,先从储藏室中取出已经整治好的甲骨,然后由贞人问卜,说明卜问的内容。再由卜人用烧红的木炭之类的东西在甲骨钻凿处烧灼,使其在正面出现卜字形裂纹。最后由商王根据卜兆的形状判断吉凶。
  后来,这些甲骨被深埋地下,几千年来无人知晓。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直到清朝末年,殷墟小屯的村民在耕种时,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后被人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
  有个剃头匠李成染上一脓疮,无钱买药,偶然把捡来的“龙骨”碾成粉末敷在疮上,几天后脓疮竟然好了。从此李成不再剃头,专门去挖骨片卖给药铺,虽然每斤只得6文钱,却也勉强混个温饱。后来,村民都向他学,在村里挖“龙骨”卖给药铺。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拿着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揣摩,发现上面有一些奇异刻划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王懿荣决定进行深入研究。于是他高价收购带字甲骨,一个字一两银子。就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王懿荣共收购有字甲骨1500片。王懿荣从发现甲骨到去世,期间不过一年多,但他却打开了探索甲骨的一扇大门,由此,他被尊称为“甲骨文之父”。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消息传出,很多人都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大量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发掘15次,得到甲骨约二万五千片。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1936年发现YH127坑(前文已介绍过了)。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其中有两次非常重要。一次是1973年出土刻辞卜骨13650片。还有一次是1991年发掘,共发现1583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早期国内外甲骨藏家(不详细介绍了)。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均对甲骨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郭沫若主编、胡厚宜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书中曾提及上古时期有个叫做“殷”的王朝。然而,缺乏文字以外的历史遗存,一切只能是传说。殷墟的发现,证明了殷商并非虚构,甲骨文正是3000年前遗落的古文字,这些古文字也证明了殷商的存在。
  “天干地支”历法最早来也自甲骨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在中国广泛流传着“仓颉造字”古代神话传说。
  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据说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受到启发,据此研究出了汉字。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下图是仓颉的画像。据多种史籍记载,仓颉是有四只眼睛的神人,说明他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观察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其实文字不可能由一人制作而成,它只能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在商朝之前,也就是夏朝时,就有了文字的雏形。发现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迹,反映了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的社会发展水平。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那么夏朝的情况怎么样?从1959年起,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
  从文字的角度看,二里头文化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这应该看做是文字的前奏或雏形。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其
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比二里头文化更加成熟。在良渚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
  明白了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的缘故,不是瞎说的。
  下七垣文化(或称先商文化),距今约3600年至4000年前,它的年代相当于文献中的夏王朝。这一时期应该已经到了文字的应用阶段,但可惜至今没有找到实物证据。
  所以甲骨文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怪物,而是早有前兆,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附带说一句,中国的毛笔也早已发明出来了。在甲骨上除了刻画之外,也有毛笔书写的痕迹。据推测,商代的日常书写应该用的就是毛笔。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但并非只有殷墟一地才有。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山西、陕西、北京、河南等都有发现。特别要指出的是,北京房山就有两处发现甲骨文(琉璃河、镇江营这两地我们都去过啊)。相信随着考古的推进,或许还会有更多的甲骨文在全国各地发现。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甲骨文都已经具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给人以空间方位的感觉。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有象物、象事、象意三义。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还有半形、半音搭配而成,可见形声字在六种造字法中,占比例最大。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会合成的字,称为会意,又如休字,靠在树木上,是休息。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我们又看到“门”字了。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来文字博物馆看展览的学生也不少,身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字,而这应该从小做起。看看某港几个月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明白该如何做了。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展览中模拟青铜冶炼的场景。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到了西周,仍然是青铜器时代。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太师虘簋”。
  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铭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简牍与帛书均指文字书写的载体。
  纸张发明之前,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
  帛书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帛的本意为白色丝织物,即本色的初级丝织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帛已经泛指所有的丝织物。当时,帛的用途相当广泛,其中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常常"竹帛"并举,并且帛是其中贵重的一种。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被装在密封瓶子里的竹简。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先秦陶文,指先秦时期刻划、钤印或书写在陶器上的文字。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战国时代的燕国印。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战国时代的齐国印。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以下似乎直接看图片里的文字就行,必要时再做些讲解。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秦朝的“书同文”,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的古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这是刻在度量衡上的铭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这个作品为“峄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作,规范美观。于公元前219年立,李斯篆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秦篆虽然漂亮规范,但不易书写,便于书写的隶书于是大行其道。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成字方式是刻画铸造,只有隶书之后才书写成字。汉字由小篆发展为隶书,学界称为“隶变”。隶变及其以后的楷书、行书,彻底打破了汉字的“图画”性质,逐渐建立起汉字的笔画系统和结构系统。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的重要著作
,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人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汉字虽然源远流长,但也有不易学习、书写及使用的问题。文字的简化乃是世界文字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简化字运动自清末起历五十余载,终在新中国结出硕果。
  简化字,或称简体字并非现代的产物,其实古已有之。比如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 俗体字、 异体字、 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等。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909年,陆费达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此文被视为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对简化字溯源的研究分析。具体见下表。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93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曾经颁布过简体字,但这却是一个短命的方案。1936年2月5日,由于遭到高层人士的强烈反对,《 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
  1964年3月,新中国《简化字总表》发布,共收简化字2235个。此外,简化字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中的规范用字。联合国组织的中文文本使用简化字,国际汉语教学近些年来也多用简化字。显然,简化字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说简化字是我们民族的历史选择和国际社会的选择。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以北方少数民族文字为主介绍)。
  突厥文。使用时间大致上在7至10世纪之间。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回鹘文,一般是指维吾尔族公元9世纪西迁之后至14世纪之间的语言。14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吞并吐鲁番及哈密以后,回鹘语演化为察合台语。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回鹘文定慧大师卖奴契。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察合台文。它是在突厥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使用时间从14世纪至20世纪初期。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维吾尔文是在察合台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1982年恢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918年,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水井地契约。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契丹文。契丹文是由辽代所使用的文字。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契丹文的《
北大王墓志》。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西夏文。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官方文字。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西夏文草书佛经残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八思巴字。是元代所创,用来拼写蒙古语、汉语等多种语言。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13世纪初,蒙古族开始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形成早期的蒙古文。至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两个支派。其中重要的一支发展为现行蒙古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女真文。女真人古无文字,金朝相当长时间一直沿用契丹字,后自创女真文。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满文。努尔哈赤命人创制于1599年,后成为清代“国书”。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锡伯族直到20世纪40年代之前使用的还是满文,用满文来记录本民族的文学语言。锡伯文是1947年前后由满文略加改造而成,因此与满文基本相同。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2009年用锡伯文出版的小报。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哈萨克文。哈萨克文是1925年从境外传进来的,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哈萨克文的书籍。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吐火罗文是原始印欧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后经考释,此语言有东西两种方言,习称吐火罗A(焉耆语)、吐火罗B(龟兹语)。时间可能在6至8世纪之间。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于阗文。是5至11世纪间在和田地区流行的文字之一。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用古于阗文字书写的奏报。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广西壮族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册)。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下面说说文字的载体及工艺技术。
  文字产生后,契刻成为早期汉字的重要记录手段,比如甲骨文、金文、印玺、陶文和石刻文字。正是这种长期的文字雕刻技艺,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至于文字的载体,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汉字也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纸张的发明也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在雕版印刷之前,书籍传播,靠的是手工抄写。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雕版印刷是人类社会最早批量快速复制图文的工艺技术。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复原的活字印刷排版机。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汉字是古老的,但
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汉字如何适应?能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起初,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现在看来,汉字在信息时代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据研究,汉字输入比英文输入还要快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我们现在使用这些技术,已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你可知晓,当年在计算机盛行之时,汉字要被淘汰的呼声何其高也,那真是到了“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步出展厅,看见“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此地召开。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巍峨的建筑,正是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外显;五千年文明,非一支秃笔所能尽言,只能尽自己所能,为我华夏文明奔走呼号耳!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我们离开中国文字博物馆,去安阳东站乘高铁回京。这是部分人员在站前合影。
中国文字——河南行(安阳)22【原创】

  红旗渠此行
收获颇丰,收益匪浅。所感所想在各集中都有表露,此处不再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