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2019-10-10 22:14:45)
标签:

杂谈

金栗山

京昆高速

塔照

镇江营

分类: 京郊行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在房山大石窝镇塔照村北,山顶有座辽代密檐塔,名叫照塔。塔名叫“照塔”,村子却叫“塔照”。盖因塔下有村,晨曦塔形映照村庄而得名塔照村。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2019年10月5日上午,九龙湾摄影群组织去房山金粟山游玩,除了九龙湾的,还有从北京城里和良乡赶来的,故约定在塔照车站集合。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问清道路后,把车开到山脚下,大家停车登山。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半山腰少歇,远眺西边的群山。那九龙湾楼群清晰可见。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保野公路旁的中国电科电子科技园(那个巨大的圆形建筑)离得那么远,仍然看得十分清楚。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你们也来啦!”同在一个小区住,也不见得天天能见面。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的山体是由汉白玉石构成的,但其石材没有大石窝的汉白玉白,多是一种叫艾叶青的青石,石脉时隐时现,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骨、龙鳞吗?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的登山步道修建得非常好,汉白玉的石块为体,水泥填充砌成步道。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登山途中。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祖国山河壮丽,众人指点江山。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五十年前老发小,今又重阳喜登山。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这是什么装置?有人解释说是滑水用的水槽。这么高的山,从哪引来水呢?引来水又有谁来滑水呢?可能性不大。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边走边玩,马上就要登顶了。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最多也就半个小时到达山顶的宝塔,估计垂直高程约190米。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塔侧石块上刻“塔山”二字。
  《房山县志·卷三》载:照村东北有山,名金粟山,山顶有塔,人名其村曰“塔照村”,名其山曰“塔山”。南临拒马,北接黄龙,此山挺然独秀,塔则高踞其巅,遂为一方之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在塔身上没有找到明显的文字,据资料说:照塔建于辽代,坐北朝南,为八角形七级密檐砖塔,当地传说为风水塔。塔形秀丽,通高15米。塔基为须弥座,高3米,每面宽2.2米。塔身正面设券门,其他各面设假门和假窗。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宝刹,现已残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照塔原本不是今天的样子,重修的痕迹非常明显。须弥座束腰上个别壶门尚为原构,壶门中有残缺乐舞人浮雕。塔身四个正面为假券门,四隅面为假窗。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密檐间距较大,仅七层檐就使全塔显得挺拔。第一层檐下斗拱为单抄四铺作,转角铺作的列拱非常逼真。
  照塔现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塔前无任何标识。
  我来看这座塔自有我的想法。原来去年攀爬孙膑山,根本没有发现山上有什么孙膑的遗迹。网上查资料说:明万历至清康熙四年编修的《房山县志》里确有塔照村孙膑墓的记载。这次来也是为了一看究竟。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不仅是我有好奇心,早在清康熙三十年,时任房山县令的罗在公特意奔波六十里路来塔照,也是为了一探究竟。经他仔细研读碑文,发现墓志与孙膑无关,乃是唐将军孙士林墓文。
  碑文赞美孙将军“善将兵”,也提到人谓孙士林为孙膑后代,而当地百姓不识文字,但见碑上有孙膑二字,便以为这是孙膑墓了。致使罗县长发出“房邑人识文者少,而从前修志者草率”的感叹。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这个碑现保存于云居寺,碑名为“孙士林神道碑”。其原文为“大唐故乐安郡孙公神道之碑”,于唐光启四年立于大石窝镇广禄庄村(即塔照村的西边),曾被移到张坊的井台作捶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保存于云居寺。
  据碑文记载:孙士林,唐乐安郡(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因战功卓著官至幽州节度。孙士林与云居寺高僧真性和尚关系密切,出资为云居寺修建佛堂,并施资助真性和尚转经。
  事实上,真实的孙膑墓在山东菏泽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清咸丰年间因黄河泛滥被泥沙掩埋,经发掘于1990年重见天日。所以这一带是不可能有孙膑的墓葬的。
  其实民国《房山县志》也对孙膑、庞涓在“马鞍山”修行的传说持否定态度:“张良洞、孙膑、庞涓、王禅等名皆臆造,贻惑后人,本应削去。然习传已久,已成牢不可破之词,故存之,阅者当别具会心。”
  保存于云居寺的“大唐故乐安郡孙公神道之碑”。什么时候去云居寺看看这座碑。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既然上来了,大家一起合张影。还不知道来了多少人呢,清点一下……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哈,一共上来了22人!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大家纷纷在山顶留念。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注意脚下的巨石块上的花纹,地质学知识太差解释不了。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还是抬头望远看看风景吧。这是向西望去,高处的三皇山,中部的铁锁崖及九龙湾,近处的拒马河与京昆高速。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山脚下的塔照村与拒马河上的镇江营大桥,过了桥是镇江营村。我们看过金粟山后将要去那里。那右上角的高楼群是涞水新城。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这是金粟山的东面。金粟山其实是太行山余脉的终结,过了金粟山,真正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了。发现金粟山的东侧前方还有一座小山包,小山包南侧似有一大院。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这座小山包颇有特色,那上面带条纹的山石也应该是汉白玉。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大院布置得挺正规的。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正南方向山下的塔照村。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塔照村东南方向的拒马河,怎么拒马河向南又有一条支流呢?现在那条支流河道中没有水但有桥。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塔照村的庄稼地。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北面的群山中还有一个居民区。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不止一个山头,除了立有照塔的这个山头外,西北方向还有小路往更高的山头延伸。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时间够用,我们过去看看。这是从西边山头上回拍照塔。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看看,照塔的东面一马平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将其称为“北京湾“。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从底下看像是块巨石,等到了上面一看,原来是个碉堡。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谁建的、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建在这里?一切都不得而知。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同伴们见我们上了高处,他们也赶过来。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站在金粟山的最高处,极目远眺。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京昆高速从金粟山的西侧通过,往南跨过拒马河。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西北侧的京昆高速。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用长焦端拉近了看那个小区。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我们一会儿要到镇江营村去,按照北京市文物局的公示,塔照、镇江营一带还是地下文物埋藏区呢。其面积达 10.8万平万米,该埋藏区文化层内涵丰富,有夏、商时墓葬多处。1986年至1989年曾几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有大量陶器。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大家从金粟山下来,我们去镇江营村。
金粟山——京郊行(房山)70【原创】

  金粟山游记发出后,有同行者刘加彬赋诗一首,兹转载如下:
登房山照塔

河滨几度望照塔,邻友相聚登塔山。
七级浮屠踞巅顶,一灯暗处亮周边。
北倚太行叠峻岭,南临拒马展平川。
极目涿郡楼舍近,辽砖千载阅幽燕。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