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宫殿故址——寻觅金中都26【原创】

标签:
金中都纪念阙建城记铜辟邪杂谈 |
分类: 金中都记 |
金宫殿故址——寻觅金中都26【原创】
我们这个系列说的事都是围绕金中都的,那么金中都的都城到底在哪里呢?
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金中都的宫殿故址位置见下图。

我在白纸坊桥下车,向东走不多远就来到金中都宫殿故址处。
这个亭子名叫“迎春亭”,是否因为金中都中有迎春门呢?
纪念阙整体造型,由一个斗拱和朝向四个方向的四个青铜坐龙构成。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这四个青铜坐龙也是有来历的。
1990年,修建二环路时,白纸坊桥北靠东出土了“铜辟邪”,一种若狮若虎有双翼头上生角的坐兽。

铜辟邪是金代独有的,是皇宫殿前平台上所设的幄帐顶上的饰物。因为发现了“铜辟邪”,专家由此推断确定,这里即为完颜亮的皇宫大殿。

北京建都纪念阙正面朝南,“金宫殿故址”五个大字镌刻其上,在其东面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撰写的《北京建都记》碑文,西边是宣武区政府特别设立的建阙说明,在纪念阙正前方的花岗岩地面上,雕刻着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布局图。

这是镶刻在纪念阙南面地面的铜质“金中都平面图”。看不太清楚,那就看下图。
宫前广场平面呈丁字形,自皇城正门(宣阳门)起,向北过鸭子桥分为3条大道,中为御道,两旁隔水沟和岸柳为左右道。大道东西为长廊。长廊南起鸭子桥北的文、武两楼,向北伸延,东西各立3门通衙署和太庙,至应天门前向东、西转折过宫城的左、右掖门止。文、武楼和桥提示了广场的起点,纵向广场有很强的指向性,低平的长廊是高大宫阙的陪衬,广场北端转为横向也加强了宫阙的气势。
这是在“金中都公园”内“建都之始——北京建都860周年纪念展”展览陈列中拍到的金中都沙盘模型。我们所在的“北京建都纪念阙”的位置,正好建在了“大安门”与“大安殿”之间。这也是当年金中都宫殿的核心位置。

金中都宫殿绝大部分建筑为金代所建,明显地将中路做成前朝后寝的格局,而将东、西路做成后妃、太子寝殿及御花园,以突出中路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这对以后的元明各朝的宫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惜金宫殿早已坍毁,但它的具体形象可以从山西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的宫殿图中得到较为具体的认识和印象。

“北京建都纪念阙记”。

这是雕刻在纪念阙北面下部的“金大事记”。第一条记载从公元1115年起。

下面是挑了几条给大家看看,并非全文都拍摄。

金中都宫殿绝大部分建筑为金代所建,明显地将中路做成前朝后寝的格局,而将东、西路做成后妃、太子寝殿及御花园,以突出中路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这对以后的元明各朝的宫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惜金宫殿早已坍毁,但它的具体形象可以从山西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的宫殿图中得到较为具体的认识和印象。

“北京建都纪念阙记”。

这是雕刻在纪念阙北面下部的“金大事记”。第一条记载从公元1115年起。

下面是挑了几条给大家看看,并非全文都拍摄。
(红线所示)1154年,金贞元元年,金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
看到了吧,卢沟桥是金代所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再重复一下,金代建筑现在在地面还能看到的就是卢沟桥和圣安寺了)。

1215年,金贞祐三年,蒙古军取金中都,金中都失陷。

这是刻在纪念阙上的“北京建城记”。



公元1990年西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十三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从而确定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公元2003年为金中都建都850周年,应宣武区人民政府之约,撰文以记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1215年,金贞祐三年,蒙古军取金中都,金中都失陷。

这是刻在纪念阙上的“北京建城记”。

这个碑文在南面底座上也刻有大字的版本。现将“北京建都记”碑文转载如下:
北京建都记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门。正南宣阳门内有街直通皇宫应天门前之横街,两侧建千步廊,廊东有太庙,西有中央街署。宫城位居皇城东偏,宫室建筑分为三路,结构严谨。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仁政两殿,为常朝之所,后有后宫,为帝、后所居。主殿大安殿建于三层露台之上,规模宏伟。东路有东宫、寿康宫、内省诸建筑,西路有蓬莱院、泰和宫等建筑。宫城内西南隅凿鱼藻池,建鱼藻殿,以为宫城之内苑,故址即今白纸坊桥西之青年湖。宫城迤东置太子东宫,迤西为同乐园,有瑶池等湖泊。
中都城之扩建,将西湖即今之莲花池下游河道纳入城中,导流入同乐园湖泊及鱼藻池,又经皇城前龙津桥下,转而向南,流出城外。公元1990年,在右安门外大街迤西之凉水河北岸发现其水关遗址,已就地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中都近郊建有行宫多处,其最著名者为万宁宫,故址在今北海公园处。元朝继起,就其址规划扩建大都城,遂为今日北京城奠定基础。
(红线所示,现在的北海公园在金代就已经是行宫了)

公元1990年西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十三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从而确定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公元2003年为金中都建都850周年,应宣武区人民政府之约,撰文以记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侯仁之
2002年7月30日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欣赏一下纪念阙(这是从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拍)。

这是把纪念阙左边的仿古灯座放在纪念阙一起,按流行的说法就是“同框”了。

这是纪念阙的底座情况。底座上有四个类似莲花座的装置(是础石吗?),是表示金中都已被毁,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底座没有建筑留存吗?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欣赏一下纪念阙(这是从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拍)。

这是把纪念阙左边的仿古灯座放在纪念阙一起,按流行的说法就是“同框”了。

这是纪念阙的底座情况。底座上有四个类似莲花座的装置(是础石吗?),是表示金中都已被毁,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底座没有建筑留存吗?
础石下面的斜面就是“金中都建城记”。

母亲指着汉白玉的栏杆上的图案,对孩子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西护城河现在整治得不错,过去的臭味已无影无踪。奇怪,刚才我从上游来,那里的河道还结着冰呢,这里怎么清水淙淙流?有点感慨:沧海桑田啊,八百多年过去了,金中都宫殿踪迹不见,我们现在只能从历史故纸堆中去寻觅它的踪影了。

虽然是免费的公益公园,但是这里也修有复杂的轮椅坡道。

继续向北行,离开纪念阙了。


母亲指着汉白玉的栏杆上的图案,对孩子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西护城河现在整治得不错,过去的臭味已无影无踪。奇怪,刚才我从上游来,那里的河道还结着冰呢,这里怎么清水淙淙流?有点感慨:沧海桑田啊,八百多年过去了,金中都宫殿踪迹不见,我们现在只能从历史故纸堆中去寻觅它的踪影了。

虽然是免费的公益公园,但是这里也修有复杂的轮椅坡道。

继续向北行,离开纪念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