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京郊行(房山)66【原创】

标签:
周口店北京人龙骨山猿人 |
分类: 京郊行 |
周口店遗址——京郊行(房山)66【原创】
2018年12月30日,我们去周口店遗址参观。
其实久已心向往之,只因为那里基础设施在施工升级,所以一直在等。想想再不去就又过了一年,正好搞一次活动送旧迎新吧。到了那里,同游的朋友说,你这个“送旧”,一送就是“五十万年”啊!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其实离北京市区并不远,在北京城的西南方向,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这是大门口的“北京人”塑像。
大约早在北宋时代,这一带就有出产“龙骨”的流传。因为盛产龙骨,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的一座山称为龙骨山。到了近代,经过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认为所谓“龙骨”不过是古生物的骨骼化石。这就吸引了不少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来到周口店地区,进行发掘和考察。
1926年,科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属于早期人类的两颗牙齿。同年10月,北京科学界报道这一重要发现时,立即轰动了国内外。后来科学家决定把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命名为“北京人”,以后又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这样,所谓“龙骨”的谜揭开了。这不是天赐神物的骨骼,而是人类祖先和与他们同时代的动物的化石。
还没进门呢,先看到非常特别的屋顶。这是“猿人洞保护建筑”,别看这工程不太大,但却要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同意。现在周口店遗址改为“市院共建”,即北京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由于中科院的加盟,突出了其专业性,对遗址的保护也更加到位。
换完票,来到大门口,上面刻着“周口店遗址”五个大字。
这处遗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遂定名为北京猿人。
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今天来了十个人,在大门口先合影留念。
1929年“北京人”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使“周口店”成为国内外研究古人类活动的著名发祥地;周口店遗址作为房山区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这块石碑上刻着“地质公园概念诞生地”不知怎么理解。是房山地质公园概念诞生之地还是指地质公园这个概念的诞生地呢?
我们开始沿着山道上山。
鸽子堂
我们来到一处洞口,这是“鸽子堂”,是遗址中“猿人洞”的一部分,发掘时因常有野鸽子栖息而得名,其北面为石灰岩,洞顶和南墙都是含化石的坚硬的角砾层。
2005年9月在对鸽子堂进行加固过程中,在鸽子堂东壁发现了一个深达数米的山洞,从中发掘出百余块古动物化石。经专家的初步鉴定,百余块古动物化石均为与北京猿人同时期的肿骨鹿和斑鹿的骨化石。在这些骨化石中,有3块鹿牙的化石、多块鹿角化石和鹿的上颌骨化石,还有一件疑被加工过的锋利的“骨器”。
猿人洞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东西长140米,南北宽最宽处40米,西部最窄处2米,高度40米。从大约50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20万年至40万年。
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洞穴上部被新型的遮挡板护住,既挡住了雨水阳光的风化,又有利于光线的进入及照明。
正常情况下,洞穴中的采光基本上靠透过护板进来的自然光线。

现在这里修建了非常好的阶梯,我们可以走下去。
这是一处“灰烬层”。灰烬层也就是用火的遗迹,这处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其烧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还发现了许多烧过的动物骨头,在黑土中还发现过一块木炭。这证明了四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已经学会利用火,而且已经吃烤熟的食物。还表明了“北京人”已懂得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这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1959年,“北京人”下颌骨发现处。
正在拍摄洞壁墙上的投影。
这是投影在洞壁上的英文解说词。

1927年,周口店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开始了。发掘的主持单位是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到了1929年,震撼世界学术界的奇迹终于发生了: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是年初冬,在发掘过程中,突然看到一个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为了探明虚实,裴文中来到洞里,仔细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他顾不得寒冷,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到12月2日下午4点,已经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呼啸的寒风在山野吹着,人们依旧在昏黄的蜡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喊叫起来:“是猿人!”大家围拢过来,果真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还埋在硬土里。大家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天色越来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经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决定,继续挖下去,一直到把这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为止。
这一夜大家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清早,裴文中就派专人把这个大喜讯报告给北京城里的地质调查所。12月6日,裴文中亲自坐着汽车,用他自己的两床被子和褥子、毡子,包着这稀世珍宝护送到城里。
这是1929年,“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化石发现处。
洞内壁上有“猿人洞”三个大字。
从猿人洞内出来,我们继续上行。这是经过的岩石水景,因为已经入冬,流水已经冻住了。
沿途看到的与北京人同时代的古生物的雕塑。
这是一种熊,什么熊呢?查一下。原来是“洞熊”。它是一种生存于更新世亚欧大陆北部的熊,在约2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灭绝。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内发现,故命名为“洞熊”。洞熊化石在周口店地区曾有发现。
科普体验馆
我们来到科普体验馆前。这是一块含有破碎动物化石的角砾堆积物。
体验馆内的投影动画,表现“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从科普体验馆出来,向北望去,龙骨山北边还有更高的山峰替北京人挡住了冬季的寒风(这很重要啊,那时候北京人根本就没有取暖设备啊)。
科学家纪念园
我们来到科学家纪念园。这里埋葬着杨钟健院士、裴文中院士、尹赞勋院士、周明镇院士、贾兰坡院士、吴汝康院士等6位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先驱者及为研究所发展立下丰碑的杰出先辈。

限于篇幅,我们只介绍两位。
裴文中 (1904~1982) 河北丰南人,考古学家。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开拓者。
如果不是裴文中的坚持,那块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或许还要在地下沉睡多年。
这是1928年底,龙骨山遗址的发掘,已触及一处坚硬岩层。按照常理,这意味着考古工作已近尾声,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先后离去,留下裴文中负责扫尾工作。此时,来自国外的资助已经逐渐停止,挖掘现场一片冷清,只有裴文中依旧相信,如果凿开这最坚硬的岩层,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他果然如愿以偿。1929年的一个冬日黄昏,在一处岩洞中,裴文中挖出了这块“著名的头盖骨”,他脱了上衣包裹起来,“像抱着一个婴儿似的”,小心翼翼地走回办公室。随后,他向北京发回了一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这块头盖骨化石的出土,翻开了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全新一页,“直立人”这一古人类演化阶段得以确立,人类的历史也向前推进了近50万年。而发现它的裴文中,也一跃成为世界顶尖的考古学家,有西方学者称赞他的工作,达到了人类考古学上“一个壮丽的顶峰”。
没有人知道一举成名的裴文中当时的心情。在此之前,他只是周口店发掘工作的一个后勤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杂务,计算账目。而在此之后,他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成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在此后数十年中,裴文中先后主持了资阳人遗址、丁村遗址、巨猿化石产地、水洞沟遗址、萨拉乌苏遗址、观音洞遗址等多处重要遗址的挖掘工作。如今,在中国辽阔的考古学地图上,这些遗址都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地点。

贾兰坡 (1908~2001),河北省玉田县人。
贾兰坡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1929年汇文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被派往周口店协助裴文中搞发掘“北京人”工作。
1935年他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1936年11月15日上午9点半,技工张海泉把挖到的一块核桃大的碎骨片放进小荆条筐,贾兰坡问是什么东西,张说是“韭菜”(碎骨之意),他拿起来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大嚷起来:“这不是人的头骨吗?”他马上让人把现场用绳子围了起来。慢慢地,耳骨、眉骨也从土中露出来了,头盖骨是被砸碎的。直到中午,这个头盖骨的所有碎片才被全部挖出。贾兰坡将头盖骨送回办公室,清理、烘干、修复,把碎片一点一点对粘起来。
当时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魏敦瑞正在中国,他听到消息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带着夫人和女儿往周口店赶。他的夫人说,他激动得把裤子都穿反了。见到“北京人”头盖骨时,这个德国犹太人的手不住地发抖,他明白这颗头盖骨意味着什么。接着贾兰坡又发现了两个“北京人”的头盖骨。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都完整,连神经大孔的后缘部分和鼻骨上部及眼孔外部都有。
消息一下震惊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贾兰坡继续负责周口店地区的发掘工作。这位没有正式大学文凭的学者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外籍),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的研究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界大师级的地位。
贾兰坡生前曾经说过“周口店是我的家”。他向单位和家人表示,裴文中和杨钟健都已长眠在周口店龙骨山上。如果有可能的话,身后要与两位前辈做伴,希望能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周口店,要栖守着自己奋斗过的地方。
第二地点
从科学家纪念园右侧的小路往前走就到了“第二地点”。第二地点为1921年挖掘,原为两米厚,15米高、南北走向的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红色的胶结土,含钙质结核。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仓鼠、中国鬣狗、犀牛、肿骨大角鹿、李氏野猪等,生活时代为中更新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时挖石灰时把石头挖走后,留下了这些堆积物。
二号观景台
再往上走,我们来到龙骨山的最高点,也就是二号观景台。
这是在观景台上往东南方向看。龙骨山的北面是重叠的高山,西面和西南为低缓的群山所环绕,东南方是广大的平原,在龙骨山的东边有一条河流。北京人在这里居住的时期,气候和自然环境屡经变化。早期偏冷,中、晚期较温暖。由于发掘出安氏鸵鸟和巨副驼等动物化石,证实这里有过干旱的时期,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獭、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栖动物的发现,又表明这里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水域。
正在山顶观景,突然有人打来电话。原来是徐强打来的,说早上临时起意,也赶来凑个热闹。现在正在山下呢!约好见面地点,一会儿见(那今天就是来了11个人了)。
这是龙骨山正南方向的景色。
我们往下走,这是山脚下的休闲广场。这里还有一个模拟考古挖掘区,正在维修呢,否则我们也可以试吧试吧,看看能否挖出点什么来。
我们从这里转向山顶洞。
山顶洞
山顶洞是龙骨山顶部的一个山洞,于1930年发现,1933年和1934年两度发掘。山顶洞遗址发现的人骨骼化石,代表8个男女老幼个体,分别是5个成年人、1个少年、1个5岁小孩和1个婴儿。古人类学家将其定名为“山顶洞人”,过去把山顶洞人定为距今约1.8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与刚才我们看到的猿人洞其实是上下层的关系,山顶洞位于猿人洞的上部,我们现在的位置更接近那些挡板。
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石器、骨角器和装饰品。遗址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上室为居住室,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上室中央还有一大块灰烬。下室为葬地,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从头骨判断,当为一男二女。下窨在下室最深处,发现了许多未经扰动的完整的兽骨架,包括熊、麂子、赤鹿、梅花鹿、鬣狗和羚羊等,计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只有25件,还有经过磨制的鹿角,140余件装饰品。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针,长8.2厘米,针身微弯。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已具备用树叶或兽皮缝制衣服的能力。
你看,从这里往下看,能看到很深的洞穴底部——那就是猿人洞的所在。
这是1966年,“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处。图中标记为“3”者,其文字说明为“粗角砾层”。这是啥意思啊?查一下吧。
砾,意思是小石,碎石。角砾,指直径2~60毫米的颗粒,其中粗角砾为20~60毫米、中角砾为5~20毫米、细角砾为2~5毫米。明白了吧?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通过采用新的科学测定结果,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约1.8万年改为距今约3万年。测定结果表明,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
人类学家根据新的测定数据推断,早在2.5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缝衣御寒,用穿孔贝壳满足审美要求,并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研究人员说,在距今4.4万年至2.8万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而距今3万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这就解释了山顶洞动物群化石中为什么会有果子狸、似鬃狗等热带和亚热带林栖和林缘栖动物,而不含华北地区晚冰期常见的披毛犀、猛玛象等喜寒动物等疑问。
这个被灯光照亮的洞穴应该是山顶洞了。
就是从这个地方往下看,下面就是山顶洞。
我们在看山顶洞人的说明。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山顶洞原来有完整的洞顶,原洞口朝北,位于洞穴上部,发掘时一并挖去。
在山顶洞,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其时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为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这是当年曾经在这里生存过的犀牛。跟古犀牛合个影。
看看我们拍的怎么样?
往前,看上去是曾经挖掘过的土层。
我们非常接近那些挡板了,可以看到它们本身也有光源,也会发光。
走到外面,看到挡板的支撑钢架。

从这里眺望遗址的东方,山脚下是停车场,再东面是一条铁路,再往东去是一条河,名叫坝儿河。
下面怎么有一条小道?
顶盖堆积
顶盖堆积高出现在的坝儿河河床60米,堆积物主要为砾石层和砂层。1937~1938年挖掘,在此出土有原鼢鼠、竹鼠和裴氏大灵猫等动物化石。时代为早上新世。

第3地点
1927年发现,
1933年系统发掘。是一个东西向的裂隙堆积。长约8米,宽不足4米。堆积物为角砾岩。出土的动物化石有鼢鼠、豪猪、貂、猪獾、虎和北京斑鹿等56种哺乳动物。时代为中更新世。
第12地点
该地点是发掘第3地点时发现的。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柱状溶蚀坑,填充物为红色砂砾。出土的动物化石有22种。包括似维氏狒狒、剑齿虎、似德氏后裂爪兽等。时代为早更新世。
第4地点
第4地点距猿人洞约70米,是一处南北向的洞穴-裂隙堆积。堆积物主要为黄色砂质黏土。1927年发现,1937~1938年进行正式发掘。获得石器和古人类用火的证据灰烬、烧石及烧过的朴树籽以及豺和鹿的化石。
这就是刚才我在上面看到的小道,现在知道它就是通往第4地点的通道。
1973年又在此处发掘,获得古人类前臼齿1枚。年代为距今约15万年,被称为“新洞人”。虽然只有一颗人牙,但在研究人类进化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动物化石40多种,包括猕猴、鼢鼠、熊、三门马、李氏野猪、赤鹿、葛氏斑鹿等。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
这是洞穴里的钟乳石。
从第4地点出来,外面有北京人打制石器的场景。
从远处观看顶盖堆积(我认为是顶盖堆积)。
东坡发掘区
东坡1930和1958年曾发掘过。1978~1982年,为配合多学科综合研究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此次发掘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16米,面积320平方米,深度为7米。所挖的堆积相当于遗址的第3至第6自然层。其中除第4层为灰烬外,其余为异常坚硬的角砾岩。出土物十分丰富,包括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的化石、石器,以及由烧骨和灰烬为代表的人类用火遗迹。
最后我们把周口店遗址的地图放上来,供大家参考(可以看到,我们基本上是按逆时针方向行走)。

小结一下:周口店遗址背靠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脉,面临着广阔的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宜人,是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至10万年前的第4地点早期智人、约4.2-3.85万年前的田园洞人、3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3万年再往后为什么就没有踪迹了呢?)。
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