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北京记忆(海淀)45【原创】

标签:
北京植物园海淀卧佛寺水杉 |
分类: 北京记忆 |
卧佛寺——北京记忆(海淀)45【原创】
卧佛寺在北京植物园内。
北京植物园由植物展览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保护区和科研区四部分组成。名胜古迹区由卧佛寺、樱桃沟、曹雪芹纪念馆、梁启超墓、隆教寺遗址等组成。我撇过植物展览区等,单写植物园内的名胜古迹区,本集先写卧佛寺。
进了植物园,我们并不停留,而是沿着园内中轴路直奔位于园区北面的卧佛寺。这是途中见到的游览电瓶车。
途中遇到一伙跳交谊舞的盛装者,还在树上挂着他们俱乐部的横幅。
路边高处的亭子。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北纬40°是世界上最优质牛奶和葡萄酒的产地。从更广域的全球纬度上看,北纬40º线横跨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与大西洋。在这条线上,坐落着许多国际著名城市(如美国纽约、芝加哥,全球唯一地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等),并串起了多个国家的首都(如中国北京、意大利罗马、西班牙马德里、土耳其安卡拉等),故被誉为“地球的金项链”。
雕塑以北纬40º线的切面为基本构图元素,上面有透空的半圆形造型设计,刻有世界地图、北纬40º标识和以各个温度带的植物为题材创作的浮雕,该雕塑为世界上首个北纬40º地理标志。
本篇的重点是介绍卧佛寺。
北京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寿安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而变更。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它叫作"卧佛寺”。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中路有"同参密藏"牌坊、功德池、钟鼓楼、山门殿、四大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两侧有达摩殿及悉多太子殿等配殿。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西路5进院落,包括3座行宫院。故东西两路有"三宫六院"之称。寺院殿堂布局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在北京一带非常少见。
先来到琉璃牌坊。
一座四柱七楼的彩色琉璃牌坊无比辉煌。牌坊上镶“二龙戏珠”琉璃图案,栩栩如生。牌坊匾额为乾隆御笔亲题“同参密藏”。
这是啥意思?“同参”是勉励众生共同来参究、证实。“密藏”是指以一般语言所不能形容的、佛所亲证的宇宙和人生真理。
背面为“具足精严”。
“具足”,意即圆满无缺,或言守戒、具备;精严者,守戒虔诚、谨严也。“具足精严”道出了佛教修行的严谨与追求,古殿青灯的超脱与淡然。
穿过牌坊,进入钟鼓楼院,院中有一月牙形水池,池中央跨一精致单孔拱形石桥。桥柱的汉白玉雕刻,十分精美。水池左右配置钟、鼓二楼。
有人对池中的金鱼不管不顾,兀自坐在池边玩手机。
过了石桥便是山门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构成下悬华带匾一块,正中门额上悬着“十方普觉寺”,殿门匾额原为雍正皇帝所题写,现为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
我们继续往北走,这就是天王殿了。
天王殿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明间檐下悬匾“如心无住”。天王殿内供奉有六尊佛像,正中是弥勒佛(民间俗称布袋和尚)坐像,两侧为四大天王泥塑彩绘像,弥勒像后供木质漆金韦驮站像,此站像为明代遗物(因殿内不让照相,此图片系在殿外所摄)。
天王殿后有三世佛殿五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明间悬匾雍正御笔“双林邃境”。那尊唐代香檀木卧佛当年供在此殿。殿内正中三世佛。
殿前有一小月台,台两旁各置清御制碑一块,均为龟趺螭首,左为雍正十二年所作《御制十方普觉寺碑文》(1734年)。
清世宗赐卧佛寺名为十方普觉寺。为什么要改名?这在大殿前恭立清世宗御制石碑的碑文中有解释:“此七宝床上古佛,现前丈六金身,盖覆大地,占断三际,不往不来,岂非一佛卧游十方普觉欤?”
右为乾隆四十八年诗碑。乾隆碑中,落款还钤上了少用的“古稀天子之宝”印章。寺内还有明代石碑六块。

三世佛殿也被称为大雄宝殿。
居诸殿之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御笔“双林遂境”木匾,门两侧有乾隆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如今为爱新觉罗·溥杰所题。
殿内供奉——横三世佛,即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横三世”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三世佛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有趣的是,乾隆皇帝竟然跻身于十八罗汉之中),后面供奉海岛观音。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
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东脚西,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佛教称“涅槃”相。,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据说,中国早期的卧佛像是众弟子围着佛祖释迦牟尼悲痛欲绝,而卧佛寺却是另外一幅场景:卧佛面带笑容,神态祥和;众弟子也非常平静。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认为“涅槃”是释迦牟尼修成正果、脱离尘世,从而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弟子们不应该对佛祖的“涅槃”表现出悲伤和痛苦。于是,卧佛像和“十二圆觉”塑像也发生了转变,佛的形象变得更加安详,众弟子也没有了悲伤、痛苦的表情。雍正帝把卧佛的这种神态称为“卧游”,认为这是佛祖“涅槃”时最完美的表现。
卧佛长5.3米,重54吨,用铜25000公斤、铸佛用工7000人。这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
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蓝地金字"得大自在”横匾,为乾隆题写。意思是得到人生真义也就得到最大自由。
东配殿北墙处有铜钟一口,乾隆三年怡亲王所造。
这口古钟,高1.31米,口径0.88米。钟为佛教法器,佛教徒做法事时,击之召集僧众。佛教认为敲钟可以解脱烦恼,降瑞得福。在民间历来有撞钟祈求平安,祈福增寿的习俗。
离开卧佛殿,殿后有五间藏经楼,楼后倚着山岗,山多林木,由蜿蜒曲折的石级登上山顶,可俯瞰全寺。因时间有限,就没有再往后面走,由此折返。
卧佛寺内有古桧百余棵。几十棵古桧中间,夹着补种的桧树,排列在香道两旁。顺山势上望,桧树粗干茂冠,荫敝着道路,有森然之感,仰慕古刹,心生肃穆。
又回到放生池了。
离开卧佛寺,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走。见路边有石刻,上有文字,但什么意思已经想不起来了。
循着山道往西北方向走,有点上坡。
我们来到一处,其东口是梅花门。名曰“竹韵”。后来才知道,这院内是明代“隆教寺”遗址。据介绍,隆教寺西南处长岭上,还建有金代金章宗的“看花台”。
这是师竹轩。
师竹轩建在高处,往下还是有点坡度的。
地图上记载这一带还有座万松亭,这座亭子应该是“万松亭”吧。
竹林深处,有小径通幽。
“隆教寺遗址”在岔道上,非常幽静,很容易被人忽略。现寺内巳无殿,仅有两座石碑。隆教寺是明代成化六年(1470)太监邓铿修建的一处寺庙,明宪宗朱见深赐“隆教”寺名。成化十六年(1480)立“敕谕碑”。赞颂佛教功德。
成化二十二年(1486),寺庙重修,立“敕赐隆教寺重建碑”。
一棵大古槐树,一座小亭,一座师竹轩,几片竹林。这院的西囗是座方门,西门额匾:古柯亭荫。
为保证玉泉山及清漪园等皇家园林用水,清朝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前后修建了从樱桃沟、碧云寺至玉泉山西门的引水工程。将石头打制成水渠,用以输送泉水,配合以石墙、水池、沟盖等设施。因地势低矮处的石渠须置于石墙之上,老百姓俗称“河墙”。
石渠沿隆教寺外侧至十方普觉寺行宫西大墙处,石渠旁是通往樱桃沟的道路。
“亿年远裔,三纪子遗”石刻,为欧阳中石所题写。
这八个字引自被誉为“水杉之父”的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胡先骕先生所撰《水杉歌》科学长诗中的词语。
这八个字是啥意思?
孑遗:本意残存者、遗民。孑遗物种亦称古特有种或“残遗种”。是指过去分布比较广泛,而现在仅存在于某些局限地区的古老动植物种。“水杉”就是孑遗植物之一。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

一直以来,植物学家认为水杉在地球上已经绝迹,只有化石存在。1941年日本古生物学家三木茂博士根据植物化石,定名了水杉属。1941年我国湖北利川一带发现有存活的水杉,所以水杉又有“活化石”之称。
“三纪”,指第三纪:地质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6500万年至260万年,分为老第三纪、新第三纪。
1975年水杉定植于樱桃沟。樱桃沟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很适合水杉的生长,现共有180多棵,最高29米,最大胸经0.85米。这片水杉林成为北京植物园一道独特风景,具有很高观赏和科学价值。
某些季节里,水杉林内会定时施放水雾,形成一种朦朦胧胧的意境。
更吸引了许多女性在此拍摄“仙照”。
再往北去,我们将步入樱桃沟。
樱桃沟将在下集中介绍,将本集有关的景点标注如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