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2018-06-20 15:13:08)
标签:

杂谈

昌平

十三陵

定陵

地宫

分类: 京郊行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离开神道我们去定陵。定陵离神道不远,请看图中的位置。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其北倚大峪山,面对山峰浑圆的蟒山。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进入景区后首先看到一个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碑也是“无字碑”。
  无字碑体积巨大,螭首龟趺,通身光洁不留一字,也成为后人心中的谜。清人梁份经过悉心考证后,在《帝陵图说》一书中道出了他所理解的个中缘由:最早长、献、景、裕、茂、泰、康7座皇陵门前均无碑亭,到嘉靖皇帝在位时才补建而成。尚书严嵩希望碑文由世宗撰写,但嘉靖皇帝认为天命已定,功过当由后世评说,于是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来。梁份认为,其后的几代皇帝自然也深感其中滋味,“功德”勿需直言,由此碑身皆光洁无字。然而对于神宗朱翊钧而言,无字碑却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墓主人功过参半的矛盾一生。
  现在三孔桥已经荡然无存,无字碑初建时的方形碑亭也在清初被八旗军所毁,只剩下庞大的石碑仍然完好,矗立在青天之下,默默注视着世间沧桑。
  明神宗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执政48年,但又被称作是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因为他有30年不上朝听政。
  不过明神宗也并非碌碌无为,他做过一些大事,最典型的就是“三大征”:平定宁夏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其中援朝战争后期,中朝联军与撤退的日军在东南露梁海面发生激战,明将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军队奋勇杀敌、将日军杀得大败。邓、李二将亦战死海上。这一次援朝之战,虽然耗损巨大,但对于确保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意义非常之大。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定陵,是十三个明帝陵唯一一个被打开的陵墓。这是什么原因?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的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在挖掘计划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长陵是首选目标。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另找一个陵墓试掘。经多方调查,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定陵发掘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
  由于当时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及经验严重不足,造成了出土文物的严重损毁。如在仓促打开定陵地宫的金刚门后,陵墓在低氧状态下存放数百年的精美珍贵字画、丝绸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时迅速碳化,损毁严重。
  如对待出土的织锦匹料,有人认为,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以便卷舒。还有人建议,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而这些严重违反文物保护的措施竟然都一一付诸实施。
  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赶到十三陵,他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一件仔细观察后,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地回答:“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么?”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
  沈从文不愿再看下去,走出接待室,对同来的助手说:“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郑振铎、夏鼐等大吃一惊。这时又传来消息,有的省份要群起而效仿,正在组织人力,要向帝皇陵墓进军,汉陵、唐陵、清陵等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况,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批准,并通令全国!周总理批示,以后帝王陵墓全都不许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知道十三陵为什么只有定陵一个被发掘了吧!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现在我们走近定陵。
  陵宫的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全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外罗城拥有一个歇山顶式大门,位于陵区的石桥和碑亭之后,形高体大,作为整个陵宫的入口,成为第一道大门,黄瓦覆顶,朱红大门,另外设有三道券门。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定陵的运气很差,屡次被火焚毁。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现在定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了“定陵博物馆”。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还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我们进入宫门后再往北走。这真是帝王的气势与规格。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定陵的北面应该就是大峪山了。山顶上还有座亭子,仔细看,这座亭子应该是在定陵的中轴线上,可惜没有时间上去看看。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现在我们站的这个高台阶,应该是第三进院落前墙间的祾恩殿(现已无存)。这是祾恩殿下的须弥座式台基。台基前部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
  图片中最前面是沿中轴线设置的两柱牌楼门( 棂星门)一座。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踏跺及月台前中间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在此图片中龙在右边,凤在左边)及海水江牙图案。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龙图案的细部。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明楼下面。榜额上刻“定陵”两字。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这是“石五供”。
  又称“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下为须弥座式的供案,上边摆放有香炉(一座)、烛台(二座)和花瓶(二座)。石五供是一种象征性的祭器,陈设于庭院中,有祭奠死者之意。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现在我们走近宝城。宝城其平面接近标准圆形,直径约230米。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城台下部无券门之设,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由门楼进入,有礓石匝道由城前上达宝城、明楼。宝城之内封土满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上小下大圆柱形的“宝顶”。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我们顺着匝道往上走去。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宝顶的下面就是地宫。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1959年建成定陵博物馆时,为便于游人参观,在明楼后开了一条平道,在地宫入口筑成五层盘旋式的钢筋水泥扶梯,直通地下宫殿。虽然地面热浪扑人,但进入地宫,感觉凉风飕飕,阴气阵阵。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我们来到地宫门口。各殿间有石门相通,门用整块白石制成,门上雕刻着九排门钉和铺首街环,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整个地宫共有汉白玉石门7扇,每个门重4吨,深藏在地下。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地宫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玄宫连同隧道券前后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相当宽敞。
  前殿和中殿高7.2米,宽6米,长58米,中间由一个长方形甬道相连,地铺由江南御窑精工烧制的方砖方形澄浆砖。后殿和两配殿地铺磨光花斑石。
  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首先进入前殿(也可能是侧殿)。左右配殿形制相同,都是空的,连用汉白玉镶边的棺床上,没有放任何物件。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然后到中殿,这里陈设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二皇后的汉白玉石宝座,形状与帝后生前所用御座相同。一个绣龙(皇帝的),两个绣凤(两位皇后的),座前有大瓶,内装灯油,是用来做长明灯的。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孝端显皇后王氏宝座。
  孝端为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王氏性格宽厚温和,对神宗生母孝定皇太后侍奉特别用心;对光宗朱常洛也很爱护,调护备至。而对万历帝宠妃郑氏的争宠,她也从不计较。所以,《明史·后妃传》中称其“性端谨”,“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孝端皇后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病故,谥孝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朱常洛继位,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十月三日葬于定陵。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孝靖皇后王氏宝座。
  孝靖是光宗生母,河北宣化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因其子被册立为皇太子,引起宠妃郑氏妒恨,乘隙加害,47岁而亡。当时按贵妃身份葬在东井,1620年十月,葬万历和孝端皇后时,才将她迁来一起葬入地宫。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万历帝宝座。
  宝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五供之前又各有一口嘉靖年款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内存有香油,棺椁安妥后点燃,名“万年灯”或“长明灯”。可以看出当时长明灯曾点燃过,因地宫封闭后里边缺氧,它才熄灭了。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后殿称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后殿长30米,宽9米, 高9.5米,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棺床中央放置皇帝和二皇后的棺椁,棺椁之上放有木制仪仗、铭旌等,周围散放玉料。26只装满随葬品的朱漆木箱和孝靖后的圹志分别放在棺床两端。棺床上有方孔,内填黄土,当是传说中的“金井”。
  开棺前,考古人员曾做过蜡尸(用蜡将尸体封住)的准备,但揭开棺盖一看,死者早已是一架骷髅,只有头发还保存得较好。朱翊钧头上打着发结,插着几枚金簪,嘴上残留着几根黄胡须。他头戴翼善冠,身穿绣龙袍,腰束玉带,足登长统靴,两腿长短有些差异,像是生前有些毛病。从骨骼上看,他身材并不高大,还稍稍有些驼背。出乎意料之外的发现是:明代皇帝在棺材里并不是仰卧平躺的,而是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这在之前是不为人所知的。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出土时,孝端皇后上盖缎被,尸身下铺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层褥垫上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装饰着金簪,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间系着绣云龙纹长裙。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
  我们离开地宫。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从这个券门出来。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从地宫券门处往上观瞧,透过防护网一直可以看到五层之上地面建筑的天花板。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从台阶走上地面,从这个出口出去。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顺着出口甬道往明楼那边走去。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前方就是明楼,快到了。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同伴在我前面走,我见有合适的侧逆光,急唤她停住,来一张。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明楼,重檐歇山顶,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采用砖石结构,斗拱、额枋、榜额、檐椽、飞子,全部采用石雕,施以彩画,榜额上书“定陵”二字。明楼内有“圣号碑”,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碑趺由上小下大共九级方台组成,象征“九五之尊”。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站在明楼之上,眺望远方。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宝城墙的垛口均采用打磨平整的大块花斑石垒砌。内环砖砌宇墙,宇墙与垛口之间为铺砖马道。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从明楼左侧下城。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想起来了,刚才是从明楼的右侧上城,现在从左侧下来。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下来了。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宝城的排水采用墙外设石刻排水螭首和墙内设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设有通于宝城墙之外的排水暗沟)。
十三陵定陵——京郊行(昌平)59【原创】

  因时间已近中午,我们未去定陵文物陈列室参观。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