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三台——河北行(临漳县)48【原创】

标签:
河北邯郸临漳县铜雀三台 |
分类: 华北行 |
说起来好笑,我原来一直以为铜雀台在河南许昌,这次在做攻略时才知铜雀台在邯郸的临漳县。这是一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那里太有故事了。
你还记得杜牧的那首《赤壁》诗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流传千古的名诗,我们到了邯郸这里了,离得这么近,还不走一回!
从邯郸汽车总站乘车去铜雀三台遗址,其实并不远,大约18公里,但车太少,一天只有两班,发车时间还挺晚,中间停留的时间也很短,那也得去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13162500.jpg
铜雀三台是个统称,实际上是铜雀、金凤、冰井三台的合称。其实这里更确切地应该叫邺城遗址。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
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我们在念小学时,课本中就有这课,详见“扩展阅读”)。曹魏时建北邺城,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我们在终点站香菜营下车,这个位置真高,其实这段公路就建在漳河的北大堤上。站在北大堤上,远远地看见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了。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17693750.jpg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位于曹魏邺城西北角,临漳县香菜营乡三台村因此而得名。大门前有“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的竖牌。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21131250.jpg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曹操在邺城共十六年,这里实际上成为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220年,曹丕正式建立魏国,定都洛阳,邺为北都。
据文献记载,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有两重城垣:郭城和宫城。郭城有7座城门。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邺城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23943750_600.jpg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灭了邺城尉迟迥,并火焚邺城。至此,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名都彻底被毁。大部分居民南迁至安阳城,安阳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29881250.jpg
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以为安阳就是邺城。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指的都是安阳城。宋熙宁中废邺县入临漳,然临漳仍为相州属县。金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明、清因之,民国仍隶属河南,临漳之改隶河北在解放后,为时不长。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38006250.jpg
进入园区,迎面见曹操的塑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我国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位激励着曹操积极进取。青少年时期他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且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武艺也十分高强。曹操20岁时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征拜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后再由典军校尉、司空至丞相,进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追尊他为魏武帝。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40818750.jpg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烽火不息的苦难时期。曹操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整饬吏治,触犯了地方豪强和宦官集团的利益,于是托疾回乡,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待时而动。曹操的军事生涯是从讨伐董卓和消灭黄巾军开始的。他变卖家产,招募义军5000人以讨董。在进攻黄巾军的过程中,他收降黄巾军,选其精锐30万人组成“青州军”,为日后统一北方准备了军事力量。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44256250.jpg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曹操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在军事上“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从39岁至53岁的14年间,他经历50余战,先后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收降了张绣,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赤壁兵败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46600000.jpg
我们来到“三台胜境”楼下。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49568750.jpg
这个楼阁并不高,大约两三层楼上下。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52381250.jpg
我登上这个楼阁,从上面往下看。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59100000.jpg
广场的西面,刚才看到的石碑原来在这个位置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62693750.jpg
从楼阁下来,继续往里走。这里有一个走廊,走廊中间有一个门洞,从那里可以往上走。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66443750.jpg
走廊前面的庭院中有一棵古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下面有石碑,上刻“二代太古槐”。应该是从最老的古槐同根孽出的第二代古槐。至于那第一代古槐是否为曹操时代所植,便不得而知了。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70193750.jpg
继续往上走,来到这个走廊前。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73631250.jpg
走廊中收集了不少古物,有石碑、石像等。过去看一下。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76756250.jpg
无首古坐佛雕像。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81756250.jpg
曹魏时期青石刻制的矩尺形铺首石狮。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495818750.jpg
古代的铜锅。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25506250.jpg
古代铁钟。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30818750.jpg
这个走廊的左侧,还有一个“转军洞”。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56131250.jpg
转军洞是曹操出于战争需要而修建的,是邺城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62381250.jpg
我们进入洞内走走。据说原来向西一直可以通到讲武城,长约六公里。如一旦发生战事,可以把军队从城外调进城内,加强防御,也可以将城内的军队潜出城外,出其不意,形成内外夹击。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68162500.jpg
目前的转军洞仅存83米。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71131250.jpg
从中间的步道向上看,上面有高台。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75350000.jpg
我们从台阶上去。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79568750.jpg
原来这就是金凤台了。金凤台原名叫金虎台。后赵石虎时期,安金凤凰于台顶,遂把金虎台改名为金凤台。
我们大都知道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并不太出名。现在知道,金虎台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于邺城西北部以城墙为基建筑的,它在铜雀台的南面,高八丈,台顶有屋一百三十五间;冰井台在铜雀台北,建安十九年(214)建。高八丈,上有房屋一百四十间,因有藏冰的井而得名。冰井台有三个冰室,每个冰室均有深十五丈的井,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这些储备为紧急状态下的战略储备之用。三台相距各六十步,中间有复道楼阁相连。三台既独立性,又是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609/20160912/201609121007584100000.jpg
我们从这个门楼进金凤台。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和漳河的泛滥,特别是明朝中期后,冰井台和铜雀台被漳河水全部或大部冲没,只有一个金凤台巍然独存,后人遂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现金凤台地表上现存台高12米,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铜雀台地表尚存高度约5米的东南角部分,冰井台已被漳河全部冲毁。所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较完整的即是金凤台。http://img0.ph.126.net/2S18sW5y_UCqN2jZDDBDVw==/6631458092326950081.jpg
史载,铜雀台最为壮观,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台作赋,有“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也写下了《登台赋》一篇。一时间,曹氏父子与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对酒高歌,大殿上鼓乐喧天,歌舞拂地,盛况空前。
据史书载,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的基础上,又增高二丈,在台上建五层楼阁,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巍然崇举,其高若仙。窗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铜雀台名也得于此),舒翼若飞。http://img0.ph.126.net/zGqEmF4O4N7C7JThCVxMLg==/6631575740071115625.jpg
这间房屋上挂着“建安风骨”的牌匾。
我们在读文学史时,知道有“建安文学”这一流派。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获得崇高评价。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妻离子散,四处逃亡。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现状,极有切身的感受。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三台是当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宴饮和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历代名人题咏甚多,仅《临漳县志》里就摘录了题咏铜雀台的诗65篇。
这块石碑上刻有王安石的一首诗。倒是王安石另一诗《次相州》讲铜雀台更为贴切: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http://img1.ph.126.net/3sUj0eCcJZncgUGmv4KjgA==/4858258098127829107.jpg
这间房中间挂着“天下归心”的牌匾。
这四字出自曹操的诗歌《短歌行》。如果你不了解这首诗,读一下你就知道了,原来是这首诗啊!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站在金凤台上往下看。http://img1.ph.126.net/c1mgtcwm9q1tAB4_kOlQ2w==/6631771453140861670.jpg
我们要下去了。http://img1.ph.126.net/UE-8u7GqcBASqtW_p7Xu9A==/4835177150036574196.jpg
近年来到此访古的游客不断增多,临漳县准备以曹魏时期三台原貌为版本,动工重建铜雀台等邺城三台。现在在遗址内到处都可见古代的石刻、雕塑,大概是为修建做准备的。
http://img0.ph.126.net/Mi1y3dval6MMS0JIHuP0ng==/6631588934210652675.jpg
这座无首石像不知是古代的原件还是现代修复用的(还没修复呢,就丢了脑袋)。http://img0.ph.126.net/x8Ae7CJZBOiwXRY14rdZgg==/3768386988303186339.jpg
这件看上去是老货。http://img0.ph.126.net/Lj8_xKahKOFNRIJWhMhDUQ==/6631658203443201231.jpg
来到金凤台下,我们转到它的西边。
金凤台下,是黄土垒的土墙台基,看上去挺结实的。
顺着土墙基向北走。http://img2.ph.126.net/F7gv3gIwKhN5PeE6EkSwAQ==/4910893918771739675.jpg
走不多远就见到“转军洞”的出口。
继续往北走,金凤台的后部有小道可以上到台顶。http://img0.ph.126.net/fh-6rD6B93oN19h0qAwvkQ==/6631824229698998514.jpg
这是金凤台台基的状况。
附近转转,这是残破的石碑,还没有修复呢。http://img0.ph.126.net/LSgRKtElQ0vC8mkXYIgUeg==/4878242821473309852.jpg
注意看这个台基的底部,是用小方砖垒起来的。
看这个碑记,文昌阁是早已有之,复建的。http://img2.ph.126.net/tznCrMy1gdTaipd1wDR35A==/6631569143001456959.jpg
里面有新塑的“文昌君”神像。
我们往回走,又回到了这个广场前。http://img1.ph.126.net/A6CW77c7y396OYyZDRFVgw==/1624392090699884659.jpg
从“三台胜境”出来。看来铜雀三台的修复工程量还是蛮大的。
附近还有座邺城博物馆,那里一定有许多值得看的东西,非常想去,但还有好几里地,两处之间没有短途的交通工具。问景区的工作人员,说我也不是本地人,不清楚有没有车。找了一下,连黑车都没得打,哪怕就是有辆农用车代步也行啊!看来这里硬件设施尚待完善,软件服务有待提升。
“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六朝故都邺城的子民们,你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任重而道远啊。http://img1.ph.126.net/zpxu5HVWN6xcuEK_65ZV4w==/6631502072792058067.jpg
向往已久,来了觉得有点不过瘾。
未完待续。
扩展阅读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现为小学语文第十册(北师大版)中的课文。http://img2.ph.126.net/0ZDnrbHL9D8MuF8OXj4B8g==/6631595531280497834.jpg
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到了那里,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只花二三十万办喜事,剩下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儿,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一番,让她坐到苇席上,顺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所以有女孩子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这里人口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因为雨水太少,这里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士来了,巫婆和当地的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她背后还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嗑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再提给河伯娶媳妇了,漳河也没有发过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与铜雀台有关几首著名的诗词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译文: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雀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http://img2.ph.126.net/KvIuIjF2gfhmfbw49DmhKA==/6631507570350302492.jpg
解析:
诗篇开头借古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该诗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曹操精心设置的铜雀台可以归二乔享用了。
传闻曹操虎视江南,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
《三国演义》说孔明智激周瑜,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乔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登台赋》(又名《铜雀台赋》) 曹植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另一版本多出下面三句)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共工注:这里哪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之类的诗句,分明是孔明编造的。http://img0.ph.126.net/7qSzZ4NrvPoG_jeAL6ZxcQ==/6631726373164232517.jpg
译文:
我跟随父王快乐的四处游览,登上了铜雀台来娱乐心情。
我见到四周宏伟高峻的宫殿,见到父王以贤德苦心谋营。
建起铜雀台的高殿巍然耸立,两侧的望楼像浮游在天顶。
我站在冲入云霄的华美台观,高高的阁楼西面连着北城。
临近看着彰河的水缓缓流动,远远望见园中的果树繁茂。
迎面徐来的春风柔软而舒服,耳边是鸟儿不绝的叫鸣声。
帝王不朽的功业早已经成就,曹家得偿所愿,何其称心。
弘扬仁厚的恩德以泽被天下,对许昌的天子要毕恭毕敬。
齐桓、晋文开创了太平盛世,又哪里比的上父王的圣明?
多么吉祥,何其美妙!恩泽惠及远方的黎民百姓。
尽心辅佐我汉室的朝廷社稷,使四方永享安宁。
恢弘的气度能与天地相媲美,无私的品德像日月的辉光。
愿父王永享无穷无尽的尊贵,有如东公王一样年寿无疆。
父王驾驭飘着龙旗的车驾遨游天地,乘着鸾车周游浏览。
其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
希望这铜雀台永远坚固,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http://img2.ph.126.net/CsL7epWQOZk1g5wD5rPfrA==/6631687890257258162.jpg
解析: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
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保有江东,否则难免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他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有人认为这里是写诸葛亮。其实,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移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这样理解不会割裂周瑜的形象,且符合上下文意。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失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