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云共工
白云共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04
  • 关注人气:1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苑公园(下)——河北行(邯郸)42【原创】

(2018-04-14 21:13:33)
标签:

河北

邯郸

赵苑公园

成语

分类: 华北行

 赵苑公园(下)——河北行(邯郸)42【原创】

  从北门往东,就是“成语典故苑”。上集特意闪过去,就是为了专门写一下邯郸的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经典。邯郸是三千年的古都,有人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或在邯郸产生的成语就有1500多条,邯郸可谓中国成语典故之都。http://img2.ph.126.net/zHqzuEFf0nSTuLFNtWx-Kw==/4908360643981299623.jpg


  大门的南侧有一块石碑,为“邯郸成语典故苑碑记”。http://img1.ph.126.net/PpnZ6vI23cHueznq2nQYhg==/4832643875246126452.jpg


    往东走,大影壁前有一个大鼎,这头一条成语就是“一言九鼎”。 http://img0.ph.126.net/auTwIbrlqFiYxKg7BEd0_g==/6631759358512757625.jpg


一言九鼎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篇。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二十名门客前去,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自荐,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楚国后与楚王谈“援赵”之事,谈了半天毫无结果。这时,毛遂上去面对楚王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就有九鼎重。http://img1.ph.126.net/QK4e18TtFOmf5XO51g0L0w==/6631456992815119612.jpg


  这一个故事里就含有三个成语。第二个成语就是“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出自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决定带门下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找来找去只找到十九个人,还差一人。这时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http://img1.ph.126.net/dbe-8mz2y2UjdmDIpYxslQ==/6631835224815084607.jpg


  平原君见毛遂想跟着去,便说:“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锥子放在布袋中,尖儿立刻露出来。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听说过你的名字,看来你没有什么能耐,还是不要去了。” 毛遂说:“若我真的能如锥子,放在布袋里,就会连锥子上面的环也露出,岂止只露出尖儿!”

         那十九人听了相互笑而不语。

脱颖而出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

  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反复说明利害关系,从早上说到中午还没有做出决定,那十九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 于是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 楚王问平原君:“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说:“这是我的舍人。” 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 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敢斥责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能够凭据自身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单是为了赵国。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 楚王说:“是,是!实在如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 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毛遂。” 于是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http://img0.ph.126.net/f8w13cWk-IoacIEyhX4D1w==/1997627909818472946.jpg


  大影壁背后的浮雕,显示了赵国的军威。http://img0.ph.126.net/E6B8_VI9n0HtIlZSiF1fcQ==/6631754960466246573.jpg


刎颈之交

  大影壁东面有一小亭,内有一碑。上刻“刎颈之交”。

   刎颈,就是割脖子。交,就是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这是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这处不赘述(逆光拍摄,效果不佳)。

http://img0.ph.126.net/_SpGJ1PgbQHedgudle6rCg==/1632273390048182553.jpg


下笔成章

   以下两个成语都与曹植有关。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曹植字子建,年少即富文彩,其父曹操览其辞赋,有所怀疑,询之植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后邺城铜雀台落成,操于台召宴,命诸子与诸臣作赋,植果然下笔成章。下笔成章亦作下笔成篇,用以形容文思敏捷。

http://img2.ph.126.net/QW3DhxCR5Sw4ALF-OJqvVQ==/4941856166210330162.jpg


煮豆燃萁

  出自三国时期曹植创作的《七步诗》。

  曹丕即位后,忌曹植之才,曹植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作不成就将行以大法(处死)。曹植才思敏捷,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吟出一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诗》。曹丕听后,勾起手足之情,深感羞愧,最终没加害曹植。后人由此赞美才思敏捷者为“七步之才”。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http://img1.ph.126.net/4NciDhllPZvXnrEFgmemlQ==/4907516219051160934.jpg


  附近还有一座“箕豆亭”。http://img2.ph.126.net/Ahi9P3oGAt-mqUWkfEL3jQ==/6631783547768572532.jpg


梅开二度

  据《二度梅全传》:唐朝陈尚书欲在梅树下祭亡友梅魁。夜风忽吹花落时,梅魁之子良玉为避祸在陈府做书童,暗祷玉帝使梅树二度开花。陈得知身世将女儿杏元许配与梅。后杏元被奸臣逼往北国和亲,梅伴送至邯郸丛台,夫妻哭别。后冤情昭雪,夫妻团圆,梅开二度。多比喻好事再来,机会第二次来临。http://img1.ph.126.net/2QZv740rPtG5wV4CCDBFww==/6631453694280236317.jpg


贫贱之交

  据《藏书·直节名臣虞卿平原君》:秦王将赵平原君归入秦,逼其交出秦相范雎的仇人魏齐。平原君拒绝说,贵而为友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意思是贫贱之人与富贵之人交友为的是能得到援助,故他不能在朋友有难时坐视不管。此成语今喻指微贱时结交的朋友之情。

http://img0.ph.126.net/qZrJrPXWhisorT69YMuiNw==/6631554849349987497.jpg


一枕黄粱

  此成语也出自邯郸。明天我们就要专程去“黄粱梦镇”,为的就是一探究竟,此处不赘述。http://img2.ph.126.net/MGd5fQDY6ktnTqALQHI9Nw==/4909486543888142246.jpg


  插一些风光照,轻松一下。老是看这些历史上的典故有点沉重吧。http://img2.ph.126.net/aa-WHJikkOyU00ItiKxiWg==/1999316759678736638.jpg


旷日持久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战国时有个名叫荣蚠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攻打赵国。赵王得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赵奢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但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

  结果不出赵奢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http://img1.ph.126.net/ycbVaPtQK5_zgBNpb19-rg==/6631790144838339205.jpg


管窥锥指

  《庄子·秋水》篇载,赵国有位大学问家叫公孙龙,他自以为才识超群,辩才无双。后来听到庄子的理论,才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魏公子牟对他说:“是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比喻用竹管看天,怎知天有多高多大;用锥子指地,哪里知道地有多厚。

  所以,形容见识狭小,就叫做“管窥”,或叫做“管窥锥指”。http://img1.ph.126.net/rR9QB3v0EHk45Ul_NUIGZg==/6631581237629055226.jpg


窃符救赵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击破赵国的长平军,又包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停留在邺城,实际上是作壁上观。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后来如姬对你哭诉,你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你去死都在所不辞。你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屠夫朱亥一起去。

  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 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便出手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最终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http://img0.ph.126.net/u2pOpX4yBSd9SjMGWF67sQ==/6631666999536024123.jpg


      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还有一个“义不帝秦”的成语。

义不帝秦

  辛垣衍劝说赵国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这时,鲁仲连出面向辛垣衍陈述利害说:秦国是废弃礼义而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诈的手段役使其士兵,像对待俘虏那样待其民众。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如果秦王自称为帝,仲连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秦国的臣民。他还列举了许多历史事例来说明尊秦为帝的危害,经营激烈辩论,终于说服魏赵两国不尊秦为帝,秦军因此退却五十里。正好信陵君夺了晋鄙的兵权,最终解了邯郸之围。

http://img0.ph.126.net/9UctI1I2i7GA5gJobv2ICw==/6631535058140690370.jpg


  除了“窃符救赵”之外,还有一个“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

  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故事是这样的:魏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去解救邯郸。军师孙膑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此时抓住时机,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孙膑又说:“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并且一边大造声势,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匆忙行至桂陵一带中了埋伏。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http://img0.ph.126.net/zBK6OtMYKfQ8ehyRKlq1hA==/6631800040442983329.jpg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郭宁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 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没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在瓜田里提鞋,在李树下整冠,这都是有嫌疑的,人们哪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附:《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http://img1.ph.126.net/1kt8mrFTtArCTMr5O9qWnA==/6631778050210425901.jpg


  这里有一处成语墙。这堵墙上集中刻了许多成语,我们来看看。 http://img2.ph.126.net/k0phdXDXNgqmvHr3HcUNpA==/1632273390048182582.jpg


反侧自安

  据《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西汉末刘秀攻破邯郸,得到部下暗通王郎的信数千封。他不看当着诸将的面烧掉并说:令反侧子自安。“反侧自安”这句成语意指:采取安抚人心的措施,让那些害怕报复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来。 http://img2.ph.126.net/mB_NVbPph2p1et23KKUSRw==/6631543854233707694.jpg


伤弓之鸟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六国合纵抗秦,赵使者魏加得知楚欲遣临武君为将,就向春申君讲了个受伤孤鸟被神射手更赢虚拉弓弦而惊落的故事,来表明被秦打败过的临武君不宜为将。后世提炼出伤(惊)弓之鸟成语,以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情况就惶恐不安,心有余悸。http://img2.ph.126.net/BO_hfXGqCI8JQL52XKtiEw==/6631647208326723446.jpg


攻难守易

  “攻难守易”,是近代还在使用的军事熟语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句话了,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装备条件下,通过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决定战局优劣的有三大要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般情况下,守的一方是据有地利条件的。如果双方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攻方是难以战胜守方的。

  《藏书·九国兵争》载:战国时,长平之役惨败后的赵国,想通过掠夺燕国国土,来弥补损失。赵国相国平原君向大将冯忌征求意见。冯忌说,秦国凭借七战七胜的军威,在长平之战后,乘胜围攻邯郸城,而我们只靠散兵败卒坚守,秦军不仅没有攻破,反而消磨了锐气。这是什么缘故?就是由于攻起来难而守起来易。冯忌进而分析说,赵国既没有屡战屡胜之威风,而燕国也没有遭受像长平之战那样巨大的伤损,拿我们疲惫不堪的军队,去攻打强燕,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还会让强秦钻我们的空子。那样做,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平原君赵胜觉着冯忌的话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打燕国的想法。  http://img2.ph.126.net/xcdyZ1gNQbstcWR7xNRBpw==/1632273390048182579.jpg


鲁酒薄而邯郸围

  “鲁酒薄而邯郸围”为一典故,此典本出《庄子·胠箧》,但有二种说法:

  其一:楚宣王会见诸侯,鲁国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宣王甚怒。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分了。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发兵与齐国攻鲁国。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趁虚而入,这次楚国发兵攻鲁,便不必再担心被人背后下手了,于是放心大胆地发兵包围邯郸。

  其二:当时鲁、赵两国争相向楚王献酒。楚国的主酒吏垂涎于赵国的酒味醇而美,便索贿于赵。被赵王的使者拒绝,便心怀嫉恨。于是就将赵国的好酒与鲁国的薄酒调了包,并向楚王进谗说:“赵国进薄酒,分明是对大王不敬,亵渎我楚国神威。”楚王一气之下乃发兵围攻邯郸。

  这个典故本意是讲鲁酒味淡薄,与赵国本不相干,赵国的国都邯郸反而因此被围,后遂用“鲁酒围邯郸”,比喻无端蒙祸,或莫名其妙受到牵扯株连。

  不过后世“鲁酒”倒成为普通酒或劣质酒的代名词。《稗史汇编》附会说:“中山人善酿酒,鲁国有人取其糟回来渍以成鲁酒,冒充说是中山酒,被中山人发觉,所以酿酒味薄称鲁酒。”

http://img0.ph.126.net/KxLUAut_RqsgjUM_ADgYYA==/4884998220914777739.jpg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轻易放弃。出自《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的。所以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http://img1.ph.126.net/vlPDm2HpxAQBPmFNNQV8HA==/6631504271815113970.jpg


不可同日而语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战国时著名游说家苏秦,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公元前333年,苏秦来到赵国对赵肃侯说:“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翻译过来:苏秦对赵肃侯说:我私下根据地图来推算,六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国,士兵十倍于秦国。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就可以打败秦国。可您却对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这两者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http://img1.ph.126.net/kBU2aEnPQdpN8hkmQ1SgNw==/6631551550815104464.jpg


嫁祸于人

  出自《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

  赵孝成王四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派使者求见赵王说:“韩国不能防守上党,想把上党纳入秦国。上党的官民都甘心归附赵国,不愿意归附秦国。现有城邑十七座,愿统纳入赵国,任凭大王赏赐官民。” 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问:“冯亭要把上党纳入赵国,接受它好吗?” 赵豹说:“现在秦国正像蚕吃桑叶般慢慢侵吞韩国土地,从中间断绝了韩国,不让韩国与上党相通,自以为可以稳坐而接受上党的土地。韩国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大的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我们赵国。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是无故之利,有害无益。” 赵王没有采纳赵豹的意见,派军队占领了上党,后来果然导致秦赵之战,赵国惨败。http://img2.ph.126.net/iDj3XISImNKCXC9bTGvCAA==/1623829140746325074.jpg  


不识大体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评论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意思是平原君赵胜确实是混乱世道中既风流又有才华的出色公子,可是却没有看到事物的全局和本质,未睹大体。后衍变为不识大体,意指不懂得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http://img0.ph.126.net/X0KjzVhG-vN5rktC6V1GCw==/1629177165303764688.jpg


排难解纷

  据《战国策·赵策》:秦围赵期间,齐名士鲁仲连参与抗秦活动有功,围解后平原君封以土地赠以千金,鲁均不受,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后于唐代形成“排难解纷”成语,用来赞美主动为人排除危难调解纠纷的侠义行为。 

http://img1.ph.126.net/FE8qt5xASzFlZejrlpEr5w==/6631458092326747393.jpg  

  出自邯郸的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数以千计,只能挂一漏万,不能一一举例。但从以上这些例子已很能说明:邯郸是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估计能超过邯郸的不敢说没有,但几乎找不到),它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可谓大矣。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