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门——河北行(张家口)29【原创】

标签:
河北张家口大境门 |
分类: 华北行 |
大境门——河北行(张家口)29【原创】
我们从“元中都遗址”出来,向南经张北县城,再经张石高速至张家口市。
历史上,张家口被视为西北边关的重中之重,为沟通华北平原与山西和内蒙古之间的交通要道,元明清时朝廷派兵从北京出征北部及西北地区多经过张家口。明廷曾将张家口一带列为“九边”之首,因为残元势力的后裔大都聚居在张家口北部的大漠边缘,进犯时多从张家口入关。这里不仅离北京最近,而且进退方便,因此威胁也最大。为了强化防御,明宣德四年
在张家口我们不参观其他景点,就是奔“大境门”而去。在“大境门”停车场先看到这个大铁牛。“牛河镇”这三个字不知啥意思(看上去像是地名)。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57205753.jpg
原来张家口是一个始建于元朝、发展于明清的驿站,也是历史上京城与西北地区及蒙古和俄罗斯等地交通往来的驿道。当年张家口外有一条叫“张库大道”
这块石头的背面刻着“张库大道”的路线。最底下的那个点就是“大境门”,从这里出发,经由滂北(二连)、乌德(扎蒙乌德)至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的恰克图。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67189817.jpg
石头另一面的文字说明:“张库大道是张家口至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后又延伸至俄国恰克图的一条国际贸易商道,全长四千余华里。它开通于明末,兴盛于清代,渐衰与民国,历经四百多年。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商用公路,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大境门是张库大道的起点和贸易集散地,是开拓者追求财富梦想的风水宝地。”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73897860.jpg
忽然想起,2010年我们去武夷山,才知道“下梅村”是“万里茶路”的起点。《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就是从福建下梅村出发,经张家口至俄罗斯的恰克图的。这样就把这两段的知识接上了。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76393876.jpg
看完这些,对“大境门”有了初步印象。从停车场往西走,就是“大境门”了,其位于张家口市区以北,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城楼建在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峡谷内。
长城的关口大都是以“关”或“口”命名,唯独张家口的这个关口却叫“境门”,这是何故?
元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下诏改“中都(北京)”为“大都”,蒙古人采取了以北京为中心,面向中原腹地、背靠草原,进可攻,退可守的阵势。同时将汇集到中都的商品物资(包括茶叶、布匹、丝绸、瓷器、药材等)经过张家口运回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然后将蒙古的牛羊及奶制品、皮货等经过张家口运至京城。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82633916.jpg
大境门始建于清顺治元年(但这段长城要比大境门早得多)。条石为基,青砖为体,拱门长13米,宽9米,高12米,雄伟壮观。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84973931.jpg
大境门是张家口市的标志性建筑,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长城四大雄关”(哈哈,这四大雄关我们都去过啦!)。在这四座雄关中,唯有大境门以“门”相称,此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多有重兵把守,故有“京北第一门”之称。城楼顶部为长一十二米,宽七点五米的平台,外有一点七米高的垛口,内有零点八米的雉堞,东侧有台阶通上。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其拱门洞上方有四个颜体大字:“大好河山”,为察哈尔特别区都统高维岳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所书。每字足有一米见方,笔力浑厚苍劲。这一匾额还具有回文艺术特色,顺读“大好河山”意境深远,倒读“山河好大”也别有情趣。
看到这雄浑的“大好河山”,不禁有些激动。你想想,当年敌寇深入我国土,许多志士仁人有可能就是在这四个字的激励下从戎的。今天值此70周年纪念日,瞻仰这“大好河山”更有其现实意义。可以说,有了这四个大字,“大境门”更加与众不同。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93709987.jpg
从门的内侧上城墙(进“大境门”不收费,但要上城墙须买票,不过老年人只需数元)。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39096206003.jpg
我上去了,从底下给我来一张。
往下看,看到有数个石碑,中间的那个是“大境门”石刻。一会儿下来再去那儿吧。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468087002.jpg清朝沿袭明制,仍将张家口视为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设有重兵。在清朝的270多年间,北京的西北部一直到蒙古边境只有张家口这一座具有规模的城市,张家口以北是一马平川的蒙古高原,无险可守,所以扼守张家口尤为重要,为此历代帝王极为重视,多次派重臣巡视。而几次清廷出兵平定西北地区叛乱,也多从京城的德胜门出发,经居庸关和张家口出征。
沿大境门东西蜿蜓展开、首尾相接的长城为明代所筑的外长城,与八达岭一带的内长城,一起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大境门长城内侧,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个气势雄浑的烽火台。
我向城墙的东面看去,那边没有什么,于是决定向西行进。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476667057.jpg“大境门”的西面是向上的城墙以及一座座敌楼。大境门向西的砖砌长城约100米,长城顶部3米多宽的马道,直抵西太平山,顺山势攀援,可参观保存较好的“北齐长城”(毛石长城)。
时近中午,太阳很厉害,但还是要上去。
他们都不上来了,我开始攀登。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485403113.jpg 这一段坡度非常陡,加之天太热,向上运动很吃力。
攀登到敌楼处,往下看。“大境门”已在我的脚下。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经张家口大境门向北进发。当清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时,张家口举城欢庆。但康熙皇帝却轻车简从而归,至大境门时已是午夜时分,大境门已闭关。为了不扰民,康熙传旨,夜宿大境门外,直到天明城门打开时才经过城门班师回京。人们感念康熙皇帝之德,便在他夜宿的大境门外建了一座“卧龙亭”,在其对面山坡上建了一座“将军亭”。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490863148.jpg
“大境门”还与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有交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1945年8月,八路军就是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解放军将敌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
再攀高一点,大境门城外的风光历历在目。昔日的战场,今日之城市。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494139169.jpg
这是一段“北齐长城”,老百姓又称为“毛石长城”,即就地取材,就山开采毛石垒砌,并用白灰勾缝,非常坚固。张家口境内现有战国、秦、北魏、北齐、金、明六个历史时期的古长城遗址共10段,这些遗迹是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事的见证。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497727192.jpg
北齐长城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它是用石块垒砌而成。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8506931251.jpg
这是它的进入口,我进去看了一下,那个向前的口子被封死了,其用途不得而知。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9025492011.jpg
或许能从这块宣传牌上窥得些许答案。1933年宋哲元带领的二十九军曾在此植树十万余株,这座堡垒是否为二十九军所建呢?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1245840000.jpg
站在这个高度,西向远望,还有更高处在前头。目光所及就有两座亭子,还上不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570310000.jpg
往东面看,这个高度已经非常得看,再往上风光也太好不到哪去。天太热,决定放弃继续向上。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576490000.jpg
俯瞰张家口市,山城美景历历在目;两侧,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清水河沿东太平山麓逶迤而下,纵贯市腹;北眺山峦起伏,绵绵不断,正、西两沟远通坝上,地势十分险要。大境门,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门,连接边寨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曾是蒙汉两族人民的交易场所,为牲畜、毛皮、鞍韂、蘑菇等货物的集散地,对沟通内地与边寨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9554040000.jpg
下面那座漂亮的大桥名叫“通泰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也是国内第一例主梁为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按照“生态-环保-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整个桥塔由底部旋转上升,造型简洁,使得建成后的大桥像一条龙踏云飞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桥南承清水河东互通,西接清水河西互通和大境门高架桥,这组庞大的“桥梁群”首尾相连,错落有致,总长度达945米,宏伟壮观,向西经西太平山隧道穿山而去,犹如一条纽带,将隔河对峙的东西太平山一线相牵。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49560170000.jpg
我降低高度,回到敌楼附近了。
快回到城墙上了。
顺着城墙往东走一段,看见城墙内侧有正在修复的墙体。后来才知道,这是“来远堡遗址”。
“来远堡”,俗称上堡,又叫市圈,是一座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城堡,是明清时的边贸重镇。来远堡位于大境门内侧。
来远堡建筑平战兼顾,战争时期可固守,和平时期可互市。来远堡建成时,正值明廷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之间实行“茶马互市”的和平时期,于是它便成了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
下到城墙底下,去看那组石碑。这是“张家口上下堡图”。看来当年张家口是先有堡垒,后有城市的吧?从这张图上看,张家口堡实际上有两个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上堡,也就是来远堡。还有一个下堡在南边一点,我们就不去了。
罗哲文题的“大境门”石碑。罗哲文(1924年6月15日-2012年5月14日),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名誉会长。
为表示对三娘子的褒扬,明廷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敕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三娘子去世后,为纪念这位为民族团结做出杰出贡献的巾帼英雄,在大境门内为三娘子立庙祭祀。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014760000.jpg
这是“三娘子”的塑像。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050480000.jpg
我们的常识里应当是“关帝庙”或“关羽庙”,这个“关岳庙”算怎么回事?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062180000.jpg
牌坊的西侧是小门脸的“山神庙”。
走进去看一下。庙的前厅两侧是两幅大型的壁画,画的是当年在大境门贸易的盛况。这幅是描述大境门外的市场。明万历年间,有人画了一幅《马市图》,图中对宣府来远堡互市的情景作了形象描绘。清人所作《马市图序》称,来远堡内“百货纷集”,还有热闹的艺术表演。堡外“穹庐千帐,隐隐展展”,“盖一时之盛也!”明代穆文熙在考察了来远堡互市后,也欣然命笔:“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明王当。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132340000.jpg
这幅画的是大境门内的市井图。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4/20180406/201804062150135730000.jpg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