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上)——湖南行(桃源)7【原创】

标签:
湖南常德桃源县桃花源陶渊明 |
分类: 华中行 |
桃花源(上)——湖南行(桃源)7【原创】
2014年10月15日,我们去桃花源。
桃花源景区共有四个景点:桃花山、秦人村、桃源山、桃仙岭。我们去了前面的三个。为此,桃花源这篇分两次写完。这篇先讲前面两个景点。
桃花源景区位于常德市西南方向约40公里。4A级国家森林公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下面是《桃花源记》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特将译文转载如下: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期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嫩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错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舍弃了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村中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里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到处做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说完了这个故事,我们从菊圃往上走,就来到了碑廊。放几个碑的图片给大家看看。
明代袁宏道的《由绿萝山至桃源洞记》(绿萝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的石刻。这首诗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中的第二首: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秦人洞说》,明朝江盈科作。

从碑廊往上走不多远,就来到了“方竹亭”。这个亭子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不好看,其名称来自它后面的竹子。原来这里的竹子是方的。用手一摸,还真是方的!拍了一张,但从照片上是看不出它的奥妙之处的。

再往上,就是一个比较陡的上坡台阶。

看来滑竿师傅心中有数,跟着老年人必有结果。这两位师傅终于如愿,我们雇佣了这架滑竿。
抬滑竿的师傅真是不容易,我们空身走还走得气喘吁吁的。

来到了“桃花观”。
这就是“桃花观”大门后身的对联:“秦汉兴亡付流水,神仙消息问桃花。”

祠中有一个大“福”字,谁蒙上眼睛走过去能摸到这个字谁就有福气。

在观的两厢,有唐代所建的“蹑风”、“探月”两亭相对峙立,宛如鹏翼。这是“蹑风亭”。
“蹑风亭”名源于陶渊明诗句“愿言蹑轻风”。

观院有两棵据说是唐代所植的罗汉松,如两位老翁隔厅台相望,苍劲偃蹇,扭曲盘错。我没有太注意到,拍到了另外在一起的两棵。

大家轮流乘坐,尝尝滑竿的味道。

从“桃花观”里出来,我们过“觉路门”。

“遇仙桥”是一座横跨“桃花溪”上的小桥。遇仙桥原系横卧涧上的天然巨岩,传说为渔郎遇仙处。
这座桥不止一个传说呢。还有“瞿童遇仙”:唐大历年间道士瞿童遁隐桃花源,终日里擂茶修真,在遇仙桥得仙人指点而得道。其缓缓升空之时,师兄们齐在树下求其留物纪念。瞿童即脱一只道鞋。鞋子落下时打折了树尖,人们上去就能摩到树顶,便称之为摩顶松。那道鞋落地,在山坡上打出一丘鞋状的田,当地常称鞋为靴,故呼之为靴丘。

走不多远看见一座小桥,名曰:怡然桥。桥下的溪水仍是“桃花溪”。
走过怡然桥,循着飞瀑流泉,拾级而上,来到山腰的“白云轩”,轩因“时有白云衣上生”而得名。
轩后古木参天,轩下碧潭澄澈,潭上小桥横跨
再往上,拍摄沿途的植物……凡是逆光拍摄,往往能收获上佳的光影。
我们继续沿石阶盘旋而上。
顾名思义,就是说到了桃花溪的源头了,也即“桃花溪”的溪水从这里流出。

从小池子的上面绕过去,就到了一个小山洞口。抬滑竿的师傅说,这就是传说中渔人进入的洞口。进去看了一下,没有多深(无法通行的)。
图中后方的那个洞口即是。

从水源亭再往上走,就到了“御碑亭”和“御碑池”。

亭子里有数名当地居民。这位老婆婆拿自制的鞋垫在此售卖。

老婆婆仍精神矍铄,还能自食其力,真好福气。
随后继续向上走,看到这个拐弯处。据师傅介绍,转过去就是“秦人洞”了。

滑竿也要从这狭窄的通道中过去,但滑竿不进洞(也进不去),他们另走一路。

秦人洞长68米,洞口不宽。进入洞内,漆黑一团,有人用手机照亮。

另一侧还有“秦人洞”石碑。

唐初,约公元730年,免除附近20户农民的徭税。此碑文记载: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
这是北宋政和元年,免除二十户赋税的碑。

洞口有渔人与秦人的雕塑。亏了有这位渔人,否则我们怎么知道世上还有个“世外桃源”?
出洞之后来到豁然台。这是一个高处,往前看视线非常开阔。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那“豁然开朗”之处。
与他们交谈,说这里现在还住着九家人家。问他们姓什么?说都姓秦(这里有破绽啊:秦人并不一定都姓秦啊,要不怎么会有刘邦、项羽呢?!)。

见她正在晾晒一种食品。问这是什么?答曰:米皮。赶紧按动快门,拍了一张逆光照。这张图片是经过处理的,因为米皮在阳光下完全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过曝了,而人物却因为是逆光,曝光还有点不足呢。本来挺好的一张照片,为了修正过曝,把人物弄得晦暗了些,我心里真有点不爽(按道理,可以只顾人物主体曝光,不管米皮这个次要因素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走下去见下面有一水池。

举起竹竿想撑小筏子,不料却纹丝不动,原来不是筏子,根本动不了。
顺着这个“千米竹廊”(据说实长600米)往前走,就到了秦人村的另一部分。

这个竹廊沿着池子向南延伸。

不再往南走了,他们都没有过来,我也不要太过深入。看到水边的小景真不错。
建筑的后身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们不再往深处走,往外走吧。在路上也可走出一种趣味。

发现有一个很小的“秦城土地”,大概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小的土地庙了吧?

出了“秦城道”,就来到了“秦城”。看上去好像这是一座仿秦代的街道(仿的

只有我们几个自娱自乐。

未完待续。
扩展阅读
《桃花源诗》
世人只知有《桃花源记》而不知有《桃花源诗》。原本《桃花源记》是附在《桃花源诗》前面的,是诗的序,而现在《桃花源记》的名声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了。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记》的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志怪小说。
桃花源之地
《桃花源记》写出来之后,可以说一直被人们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桃花源”在哪里。特别是到了现在旅游热,这个“桃花源”真的存在那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了。人们就更加关注,希望把它坐实。依我的看法,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是他个人的这种田园生活,他描写的田园生活里有很多类似的写法,比如说“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那么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意思。在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过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那么他有描写,比如说和周边的人的关系,还有和大自然的关系,都和《桃花源记》精神是相通的。假如他没有这种真切的田园生活,他写不出《桃花源记》,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有一种思想文化的传统,《桃花源记》写的是一种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理想的世界。那么对于理想世界的描写,这种勾画在陶渊明之前,在那些经典文本里思想家们已经有过不同的表述。比如《礼记》,《礼记》的《礼运篇》提到这个“大同”,我们都知道“大同小康”。对于“大同”的这个世界的描写,很多地方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非常的和睦不是靠一种制度,不是有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自然的亲和,而人们和大自然也是一种相对亲和的,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和《桃花源记》有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的关联。
再比如《老子》里,《老子》描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是写这样一种小国寡民,我觉得和《桃花源记》也有关联。所以这种思想上的血脉给他提供了思想的基因,给他提供了一种思想的养料,这个应该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写出《桃花源记》,为什么陶渊明写出来了?跟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生活的特殊的环境还是有关系的。
比如《桃花源记》里提到的这个刘子骥,在现实当中也有关于他的其他的记载。说他曾经到深山穷谷里有所发现,他发现了和仙人有关的什么什么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说有些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他们在山沟或山谷里建立起类似堡垒一样的东西据险自守,在里面自给自足,过着一个半与世隔绝的生活。我想这样的一些社会现实,以及由社会现实产生的传说都对陶渊明产生了影响。
这样三个因素他自己、田园生活、对人生的这种向往,这个思想文化上这种传统、血脉联系,再加上当时现实里的这样一些事情融合到了一起,经过他的一种主体的艺术的加工,于是有了“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我想如果就说“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这个心灵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一种慰籍。我这个近几年到各地去旅游,至少我看到过有三处自己标谤和“桃花源”有一些关联的,有在湖南的,甚至还有在江浙一带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桃花源”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当初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而今天也应该是我们心灵和精神当中的一种寄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