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茅岗——江苏行(徐州)4【原创】

(2018-02-12 14:18:40)
标签:

江苏

徐州

黄茅岗

苏东坡

分类: 华东行

黄茅岗——江苏行(徐州)4【原创】

  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出来,我们乘车去徐州博物馆。下车后按照路人的指引还要走一点路才能到,于是我们就沿着云龙山的边沿在山间小路中穿行。这个黄茅岗等处本不是我们行程中安排的(做攻略时不可能知道这样的小景点),而是运气好,撞上的景点。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70383408.jpg   

  云龙山景区的绿化做得真好,处处都是景。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76155445.jpg   

  山体中有伪装迷彩,看来是隐藏在云龙山中的防空洞吧(体量还不小,估计不仅能藏人,还能藏军车)。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81303478.jpg  

  走着走着看到了“云龙书院”。这是意外的收获啊!

  据清同治《徐州府志》载,云龙书院康熙六十年(1721)始建为义学,雍正十一年(1733)改建为书院。原有宜福堂、紫翠轩、文昌阁、白鹿洞、望亭湖等十几间房舍,著名学者冯煦曾为云龙书院山长,著名人物张伯英、徐树铮等曾在此就读。民国年间毁于战火,遗址内存白鹿洞。1996年发现乾隆元年(1736)徐州知府李根云手书的“云龙书院”匾额,碑长1.94米,宽0.54米,楷书颜体。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84111496.jpg  

  这应该是复原的新址。遗憾的是,云龙书院似新建成,还未正式向游客开放。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88479524.jpg  

  下面放一张云龙山局部地图,请找一下云龙书院在哪儿。如果云龙书院开放的话,我们进去还能看到邓永清彰功碑、云卧石枕、东坡石床等景点。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93783558.jpg  

  无奈,我从别人那里借几张图片来看一下。这里有一个苏东坡的雕像,说的是宋神宗元丰元年秋,徐州太守苏轼曾携好友酒后结伴由此登云龙山,苏轼走到岗头,即感醉意,难以自持,只好倒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过路百姓见太守竟醉如此,都拍手大笑起来。此时苏轼诗兴大发,便咏出《登云龙山》诗。后人为纪念这位文豪,就将他卧过的大石命名为东坡石床,将不远处的村庄命名为黄茅岗村。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498151586.jpg  

  这是后盖的醉石亭。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04703628.jpg  

  长约50米的峭壁上石刻30多方,其中就有许多首步韵和苏轼原诗的诗作。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10943668.jpg  

  这块石头就是云卧石枕了。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16403703.jpg  

  从云龙书院向东北方向走不多远,就来到了黄茅岗。黄茅岗原是个乱石纵横、茅草丛生的野岗,却因有了东坡醉卧石床的胜迹而出了名,大家看图片中的乱石纵横,再对照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满岗乱石如群羊”,你别说还真形象。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19679724.jpg   

  苏轼的诗篇前有跋文:“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张天骥、苏轼、颜复、王巩始登此山”:

  醉中走上黄茅岗,

  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于元丰元年九月十七日,和张山人、颜复、王巩游云龙山时所写《登云龙山》的一首诗。 此诗七句,有人说苏轼喝醉了,律诗本应有八句,这里少写了一句,是瘸腿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古体诗,本来就七句。孰是孰非?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25295760.jpg  

  “黄茅冈”三字原来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题,因为字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漫漶不清。清代乾隆皇帝到徐州重新书写了“黄茅冈”三个大字。在长3米高1米的磨光峭壁上,每字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楷书颜体,端庄有力。(注:“冈”在古代为“岗”的异体字)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30131791.jpg  

  说起黄茅岗的来历,北魏时期,云龙山兴化寺大佛工程完工后,石工们就留在山下建村居住,当时漫山遍野的秋草发黄,所以村子就叫黄茅岗。别看现在黄茅岗不怎么起眼,但在古代可是大名鼎鼎。如“徐州八景”中就有黄茅岗。如“徐州八景诗”有多个版本,但几乎都说到黄茅岗。如”绿林烟锁黄茅岗“、“黄茅岗上金线柳”、“醉卧黄茅苏长公”。还有徐州十景的说法:云龙翠微,黄石乱冈;石沟渔歌,燕子春色;戏马远眺,卧牛夕照;九里烟雾,子房箫声;饮鹤落晖,牌楼涌披。

  现在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乱草,还有美丽的芦苇。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36215830.jpg  

  遇见美丽的芦苇岂能放过?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41051861.jpg   

  在侧逆光下拍摄芦苇有神采。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51971931.jpg   

  欣赏完了黄茅岗,我们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55559954.jpg  

  在山道上树丛中回首望见徐州电视塔。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60083983.jpg   

  云龙山石牌坊。

  云龙山原有石牌坊20余座,现仅存2座,因20世纪70年代被居民盖入房屋的墙体而幸存。现存位于云龙山北门的牌坊较完整,为二柱冲天式,高3.37米,宽2.75米,横梁及柱框上内外均有铭文,牌坊前有石抱鼓。为民国时期的遗物。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65700019.jpg  

  与云龙山石牌坊隔路相望的就是云龙山北门了。徐州博物馆就在云龙山北门的北面。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68508037.jpg  

  无意之中,我们借着走路,又把云龙山(部分)逛了一下,弥补了昨天没有逛山的缺憾。 http://img.lotour.net/Photo/201802/20180212/201802121416571628057.jpg   

  未完待续。

扩展阅读

七句诗

  苏轼的这首诗一韵到底,取行歌体,仅止七句,戛然而止。所作七句并非苏轼醉酒乱写,七句诗古已有之,自成一体。举例:

  七句诗在诗经中常见。如:采薇操 伯夷

  登彼高山,言采其薇。以乱易暴,不知其非。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

申包胥歌

  吴为无道。封豕长蛇。以食上国。欲有天下。

  政从楚起。寡君出自草泽。使来告急。

  汉魏晋南北朝七句诗常见。如: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魏晋南北朝这两首可谓脍炙人口)  

  唐时七句诗也不算多。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犹衔半边日。

  银箭完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长相思 苏颋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

  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

  花参差,柳堪结,此时忆君心断绝。

如梦令 白居易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

  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

  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宋朝七句诗与九句诗的数量差不多,但文人的七句诗没有僧侣写的多。

公无渡河 黄简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

  止公不已将柰何。九渊喷雪舞馋鳄,

  百里吼雷翻怒鼍。平地往往犹风波,况此弥漫秋水多。

题黄茅岗诗碑 苏轼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公无渡河 徐集孙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

  公必欲渡意如何。波涛汹涌何足畏,

  中原未复一身多。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

  至明清七句诗数量巨减,仅举两例。

鸡鸣歌 高启

  北斗城头北斗低,万家梦破一声鸡。

  马蹄踏踏车辘辘,阙下连趋市中逐。

  雄鸡安得噤尔声,利名少息世上争,漫漫夜长人不惊。

梧桐树 博士钱宰

  梧桐树,一叶堕秋风,一叶委秋露。

  明年二月新叶生,还在今年叶飞处。

  汉宫飞燕近承恩,零落班姬不如故。

  君不见梧桐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