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四川行(成都)18【原创】

标签: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杜甫 |
分类: 西南华南 |
杜甫草堂——四川行(成都)18【原创】
我们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出来,去杜甫草堂。
看一下杜甫草堂的位置,在金沙遗址的东南方向。
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北门。这座大门是木质的,造型别具一格,门楣上悬挂“杜甫草堂”匾。
大门两旁有两副对联。
外木柱楹联:
游宦上峨嵋看浣花溪畔濯锦江头合构草堂小住;
置身参稷契忆万里依人百年伤乱只将诗卷长留。
内木柱楹联:
万里桥西草堂佳句如新宛见卜居之兴;百花潭上水槛苍波依旧长留怀古之思。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这当然不会是杜甫当年居住的草堂,一千二百多年了,不管是什么草堂早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所建的。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入蜀,在友人裴冕、高适、王十五、严武的帮助下,营建茅屋而居。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杜甫在这里居住约四年,创作诗歌光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1/6,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成为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处所。
。
现在的杜甫草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梵安寺,后因临近草堂,又名草堂寺,现为大雅堂等新建的纪念馆。西面是杜甫草堂的主体部分,其中大廨、柴门等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只走西线的主体部分。
如果从正门进入草堂的话,参观的顺序依次是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再碑亭、茅屋等。因为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所以行走的路线基本上相反。
请看下图。
从北门进入往南,先见到一座敞亭式建筑“听秋轩”。在听秋轩匾额下有一副郭世欣集杜句题对联:暗水流花径江村野堂争入眼,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
见一座草亭。
这个僻静的去处名叫“梅园”。梅园位于草堂西北角,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四周依次有“扇页亭”、“一览亭”、水榭与“知秋轩”等园林建筑。其原是一私家花园,后划归草堂管理。
梅园中有一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句意。
凭栏观鱼,知鱼之乐乎?
从这个月亮门进去,就到了“草堂旧址陈列馆”了。

草堂主体建筑“工部祠”,其东西有对屋,东为“水竹居”,西为“恰受航轩”,类舫形建筑,其名也来自于杜甫诗句。
见有一山势不高的小山,上有一亭,茅草六角,名为“气香亭”,亭外另一小坡有古藤架,下山见院墙。
现在我们来到草堂的中轴线上,准备沿着工部祠—柴门—诗史堂—大廨的顺序参观。
工部祠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诗句。祠内墙壁上陈毅元帅"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对联挂在木制的杜甫画像两侧,而清人的一副"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对子则对此举作了很好的诠释。
“工部祠”就是草堂的主体建筑,祠堂一屋三楹,硬山顶,带周围廊,高台石阶,肃穆庄重。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工部祠”匾额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补书。
祠前抱柱联题”锦水春风公占却,人曰草堂我归来。”出自清代诗人,四川学政何绍基之手。联语称赞杜甫将锦江的美景都囊于诗中,传于后世。又借杜甫与高适人唱和之典,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怀。
祠堂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分别是清代所塑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之所以三人同殿,主要是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未免过于孤单,而黄、陆皆为诗歌成就极高的大家,虽不同朝代,但如果三人一堂,既能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
祠内明清杜甫石刻像。
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南参观。
幽静而又充满诗文气,游人纷纷驻留留影。
草堂内多竹。无论是在堂前屋后,庭院之中,还是在小路两侧,处处竹树掩映,清幽雅洁。杜甫草堂便掩映在一片翠竹绿树之中。
柴门
继续南行便见“柴门”。柴门原为杜甫草堂的院门,经常出现于诗人的诗句中。如《野老》中有“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客至》又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柴门)今始为君开。”缘于此,清代重修草堂时,才将这座简朴而又充满清幽之气的建筑命名为“柴门”。
从柴门到诗史堂要经过一座廊桥。
诗史堂
出柴门就来到了位于同一中轴线上的“诗史堂”。由于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此建筑因而得名"诗史堂"。作为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的诗史堂,"诗史堂"牌匾两侧挂有沈葆桢撰写的"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的对联,与苍劲有力的"诗史堂"三字遥相辉映,相得益彰。

现在我们来到厅堂,屋中央安放着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由于游人的抚摸,雕像的胡须、鼻尖、面颊等部分地方已呈现出了金黄色。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
大廨
再往南,就到了大廨。
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验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便如此命名。
厅中摆放的是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雕塑的杜甫铜像,塑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诗人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本来不打算介绍杜甫了,后来想想还是略微说几句吧。
这几年诗词大火,那么我们都知道,一说诗词,便会脱口而出“唐诗宋词”。
唐诗,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而唐诗中的高峰就是“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这里有回廊。
堂东旧有一楼,称为独立楼。西为“露梢枫叶轩”面溪而立,现为纪念馆舍。一为“世仙留草堂”,一为“诗圣著千秋”。
东部纪念馆接有一“水槛”,语出杜甫句“新添水槛供垂钓”。想当年杜甫曾在此或凭栏远眺,或临池垂钓。现今的水槛是清代修复,保留了诗人所描写的“清溪碧水,翠竹绿荫”的意境。
“少陵草堂”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一"少陵草堂"石碑。
“少陵”为杜甫别号。杜甫曾居长安南。汉宣帝与许皇后葬此,宣帝墓因名“杜陵”,许皇后墓较帝陵略小,因名“少陵”(“少”即“次小”之意)。杜甫住在陵墓附近,故取其地名以为别号,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
“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杜甫石雕像——傲骨嶙嶙,饱经沧桑之忧国忧民形象。
石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元760年春,杜甫得亲友资助,于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们去草堂看看。
这里绿树成荫,翠竹摇曳,波光潋滟,一派清幽景色,俨然田园画卷!
由细竹交叉编织而成的篱笆围成了一方小小的院落。
茅屋故居
想当年,杜甫离蜀,“草堂”便无存。但游览草堂景区如没有茅屋那叫什么事儿啊!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草堂博物馆借鉴川西民居风格,于1997年重建了这个“茅屋景区”。
故居主体“草堂”是一组低矮的茅草屋,按杜诗描写所建。入院处也有“柴门”,其由树干制作,门顶棚以茅草为檐,与草屋浑然一体。
茅屋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笆墙、茅草顶,是呈“一”字型而两端略有扩展变化的川西农居建筑,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即居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杜诗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可资印证),整座建筑力图体现杜诗“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亭台随高下,敞豁当清川”(《寄题江外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水楹遣心》)的描写。
竹条夹墙裹以黄泥的茅屋内,配以简易的竹器生活用品及简单的桌凳,再现杜甫清寒、简陋的生活。
步入茅屋,展现在眼前的是三间屋舍,中间为主人起居休息的卧室,左右为会客室和灶间,其餐桌等一应俱全。
茅屋内客厅,书房与卧室,是居家生活的模样。
杜甫在此居住的四年时间里,先后写出了240余首诗歌作品。其中不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流传千古的不朽作品。
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是杜甫踏春路过黄四娘的庭院,看见繁花盛开,蝶舞蹁跹而吟诵的名句。

池塘中的金鱼在自在地游弋。
唐亭台遗址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
杜甫入蜀后,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盖起了茅屋草堂。饱经风霜的杜甫终于有了栖身之所,常常吟诗作赋。杜诗中多处提到各种“亭”,该亭的发现印证了杜甫诗中的记载,对研究成都地区亭台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亭活动面用不规则的素面砖错落斜铺而成,黄泥抹缝,周边用黄粘土填充。从亭正东发现的柱洞看,该亭为砖木结构建筑。
因当时此遗址未开放,只好从网上下载一张供欣赏。

浣花祠
沿花径向南,见有一独立小院,名为“浣花祠”,是纪念唐代护成都有功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年修建的。

正厅塑冀国夫人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唐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

冀国夫人曾在成都遇外侵时,散家财护蓉。死后,人们就立专祠并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草堂园内有中型钟乳石假山,下有幽静池塘。
池塘上方还有小瀑布,流水潺潺。
我们还从北门离去,这是国家博物馆的两位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前留念。
在草堂北门前合影留念,并以此作为此次四川行的结束。晚上我们就飞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