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陶瓷——河北行(易县)7【原创】

标签:
河北易县绞胎陶瓷 |
分类: 华北行 |
绞胎陶瓷——河北行(易县)7【原创】
易县的工艺品就数易水砚和绞胎陶瓷。
易县的易水砚非常有名,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始产于战国时期,盛于唐宋,历代为宫廷贡品。1978年,易水砚作为国礼,由廖承志赠送日本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之际,人民大会堂收藏了易水县制作的重达5吨的“归砚”。易水砚就不说了,今天就说说易县的绞胎陶瓷吧。
这是此次易县行的最后一站,是到易县保军绞胎陶艺有限公司参观。
什么是绞胎陶瓷呢?以前还真没听说过。所谓绞胎陶瓷,当然是与普通陶瓷不一样。
这几件残缺的绞胎陶瓷是特意给大家看的。普通陶瓷是在坯胎成型后,在表面利用施釉、绘画、雕刻、粘贴等方法,实现其装饰美化或艺术创作目的的,而绞胎陶瓷是用白褐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成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其花纹似木纹和旋转纹。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难度很大。
绞胎瓷在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是唐朝陶瓷业的创新,但当时的绞胎花纹并不能贯通里外全部,仅及表面以下三分之一。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于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保存至今的古绞胎瓷文物只有数件。
先欣赏几件绞胎陶瓷,由于绞胎陶瓷的工艺所决定,绞胎陶瓷的作品几乎没有一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叫“阴阳定律”。
“晚秋”。
“红与黑”。
“花戏”。
“春潮”。
“永恒的眷恋”。
“夜潮”。
“漂移”。
“异彩缘”。
“无名草”。
易县张保军1986年开始绞胎瓷工艺的研制,把现代审美情趣和艺术设计融入其中,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创作出一批理想的绞胎瓷作品,还研制成功了绞胎瓷风景系列作品,结束了绞胎瓷工艺“可遇不可求”的历史定论,他将现代抽象设计融入到绞胎瓷工艺中,使点、线、面、色彩、虚实及现代构成在绞胎瓷中得以体现,突破了陶瓷只能在器型表面靠雕、刻、喷、涂、染、画、贴、镶手段进行装饰的历史,也由此使绞胎瓷这一艺术得以延续。
我们这次来,没有见到张宝军本人,倒是他夫人在公司镇守。
看来张宝军是技术性、工艺性的人才,而经营则交给了老板娘。我们与女主人攀谈。
参观完了,也挺敬佩张宝军夫妇。但总感觉还缺点什么:好像经营上还缺乏一点魄力。为了写这篇博文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深圳还有一家做绞胎陶瓷的公司,出道比他早,在宣传上要比他力度大。人家地处南方大城市,而他安居于一个小县城;另外,他的绞胎陶瓷为什么影响不大呢?除了地缘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绞胎陶瓷没有大器!器形也比较单一……
虽说“听评书替古人落泪——多余操心”,但多思考总没有坏处吧,至少可防老年痴呆。
我们在参观绞胎陶瓷后就结束这次易县之行,一行人便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