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贝加尔斯克——俄国行(赤塔州)30【原创】

标签:
365俄国后贝加尔斯克杂谈 |
分类: 亚洲行 |
后贝加尔斯克——俄国行(赤塔州)30【原创】
9月8日,我们又出行了。这次的目的地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2016年9月,我们去了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今年再去它的亚洲地区。因为出发前机票出了问题,临时改乘火车前往。乘火车肯定要比飞机时间长且磨人,但事已如此,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太过纠结,何况因为改了线路,还增加了满洲里等多处,沿途风景也很美,这是乘飞机所不及的,既然有失也有得,那就随遇而安吧。
顺便解释一下这个游记的序号。
去年“俄国行”编号至29集,那今年便顺着往下续,是为30集。
9月9日晚上,我们抵达满洲里。这是在途径海拉尔车站时的留影。海拉尔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市辖区之一,是呼伦贝尔市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市政府所在地。
当晚我们在满洲里住一宿。满洲里此处一笔带过,等回程时再详叙。这是9月10日早上过满洲里口岸时所拍。
这是我们乘坐的国际班车停在中国一侧的封闭通道中,画面中间的那石碑就是中俄界碑。王导告诉我们,如何在水泥地面上区分国界呢?要注意看道路边上的水泥砖块。中国一侧的颜色都是灰色的,而俄国那边的砖块颜色是灰白相间的,号称“四块砖”。最中间那块低一些的白色砖块就是分界线(在管制区是不让拍照的,忍不住用手机悄悄地拍了一张)。
这样,坐在车前部的人已经到了俄国,而我们后面的还在中国地界呢。
经过一番检查再检查,我们终于来到了俄国这边。这个边境城市名叫“后贝加尔斯克”。
普及一下小常识:一般来说是俄语中的“格勒”、“斯克”、“堡”都是城市的意思。
“格勒”比较大,“斯克”比较小,“堡”是从德国引入的。这个“后贝加尔斯克”有多小呢?目前仅有居民7000余人。
后贝加尔斯克位于中蒙俄三国交界地带,距满洲里市区9公里。作为铁路第86号会让站建于1904年,在中东铁路发生冲突后的1929年改为“反击”车站,1952年形成乡村,1954年具有小城镇规模。现在的名称是应中国政府的要求于1958年改为更中性的名字“后贝加尔斯克”。
下车后要通过天桥过到火车站内。

后贝加尔斯克车站不大,我们进去后占了一个单独的候车室。距离开车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王导带大家去小超市买车上吃的食品。这是在候车室内打牌消遣。

有点小雨,我到车站外面转转。车站内没有客车停靠,站台上也没有人。我用手机拍摄车站主楼。后来才知道,有同伴用相机拍摄车站,被工作人员叫住硬是把车站相关的照片给删除了。这车站还用保密吗?

下午一点多我们上车了。
开车了,天上乌云密布,还有点小雨。
满目望去,空旷的原野鲜有人家。在俄国远东地区,这样的风景是常态。
俄罗斯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其国土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而人口约1.49亿(对比一下,我国陆地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4亿)。人少、男人少、农村人口少是俄罗斯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其人口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远东地区更是地广人稀了。
俄而能见到这样的大村庄。
俄罗斯的火车车速不快,慢慢腾腾的,时速也就几十公里。
不仅时速慢,且停车时间太长。到一个车站停几十分钟是家常便饭(网上还有人说,曾经经历过停车几个小时的)。
最让老年人头痛的是它的上车。现在中国站台地面都与车厢踏板齐平,上下车很方便。你看它们的车厢踏板高度,还是上百年前的老样子,一点改进也没有。
俄国的硬卧只有上下两层,一个空内有四张铺,但是它边上的座位到了晚上是可以翻起来成为卧铺的,这样实际上也是六个铺位。

与中国相反,人家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木材。你看站台附近堆积如山的木材。
装运整齐的原木车皮。据同车的中国工人目测,一节车皮装三截木材,每截长为8米。
我们旁边乘客也是国人。目测一下,这列车上的乘客约七八成是中国人。
攀谈起来,他们是黑龙江伊春人,国内林区不让伐树,没有可做的事情,就到俄国去打工。问做什么营生,说就是木材加工。我们发现,大部分国人都是做与木材有关的职业,也有少数是种菜的(俄国人传统上只有土豆、洋白菜、洋葱等几样蔬菜,现在其他蔬菜基本上都由中国人去种)。看来在俄国远东地区,中国人渐成主流(你想想,如果在国内火车上,乘车的大部分人都是外国人,你会有什么感觉)。
同伴“垂柳”的票是上层,不太好爬。左边那位主动提出换铺位。人家说话:到了国外,都是中国人!

一宿无话,第二天一早就醒来了,窗外美景如画。

在列车上看日出也是一景,何况还是俄罗斯的日出。
红日初升。
再往前行,发现地上有一层白霜了。

终于发现,在火车上的拍摄利器不是单反,而是手机,其次是微单。邻座有位拿出自己半米长的大炮,拍了两张便放下了,我心里说话,不好使吧,还是拿手机干吧。当然隔着厚厚的玻璃窗,窗上又不太干净,凑合着玩吧。

地上霜正浓,毕竟这里比中国最北面的地方还要往北,无霜期也要短得多。

天色渐亮,秋色渐浓。
田野远处见有白雾笼罩。
又见雾蒙蒙的池沼,水面上笼罩着水气。


水气雾气呈蒸发态,弥撒在空气中……

突然俄国歌曲《喀秋莎》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对,唱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感觉,想必歌词作者一定是见到这样的画面,否则不会写出如此生动贴切的词来。

这个画面更是让我吃惊不小,湖面上水气呈一缕缕蒸腾而上,只是隔着玻璃窗,反光干扰了光线。

又见层雾缥缈在白霜之上。

老式的小汽车在土路上行驶(在中国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式样,早就被强制报废了)。
云雾还没有散去,似有加厚的意思。
天色大亮,列车在原野驰骋。
经过一个小站的弯道。
停靠在一个大站上,站台上站立着雕像,应该是列宁吧。
车站上这幅壁画画的是什么意思?
与我们车擦肩而过的装备尽收眼底,没有准备,只拍到一张。
终于到达“乌兰乌德”(乌兰乌德在贝加尔湖的中部),我们在这里下车,而那几个工人还要继续前行,他们要到贝加尔湖的南端才下车。
把这次行程的地图放上来,看一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