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抽象与现实》
文/海洋之花
日期: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有人说: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抽象?
有一个老人家自己觉得快不行了,于是他穿好自己的衣服,扎上好久没有用的领带,走进了一个画像馆。他要让画像馆的老板给他画张半身像。好让他的子孙知道他们的爷爷当时是什么样子。他坐在椅子上,让老板给他画像。用了半个多小时,老板说:可以了,你可以回家了,明天你到这里来拿你的画像。因为画像需要加上颜色,还需要细加工。老人家回到家非常的高兴,但是晚上睡在床上再也没起来,就这样去世了。
到了第二天,画家等了一天也没等来这位老人,这个画家找到了这个老人的家,家里人说:他已经去世了。画家感到很惊讶,也感到很悲痛。于是就对他的家人说:老人的画像还在我的画像馆里,你们把画像拿回来吧。
家里人看到老人的画像,怎么看都有点不像。但在远处看,是他们的父亲。于是把老人的画像拿回家里来,就选择了一面墙,把老人的画像就挂到墙上了。
由于画家当时画的只是个轮廓,没有仔细的勾画,有些细节想不起来了。他的脸上好像哪里有个痦子?眼眉是左边还是右边有一半眼眉有几根白色的眼眉?究竟那个门牙少了一半?好像衣服上面的扣子是灰色的?......。虽然画像没有面目全非,但是还是老人的画像。
如果老人没有死,把画像还原成这个老人,画中的老人就跟实际的老人不是一个人。因为画像中多了很多东西,跟现实中的老人有多处不同的地方。因为一些多余的地方是画家自己想象出来的,老人脸上根本没有这些多余的东西。所以,抽象就是一种按照现实想象出来的思维。
无论多么抽象的词汇或者多么抽象的思维,现实中必须有这类的参照物或者可参照的事件。如果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参照物或者可参照的事件,这样的抽象理论就无法再回到现实当中去。
抽象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有指导现实实现某个目标的作用,但是能实现多少,要看努力的结果。虽然有些抽象的理论不能完全的实现,只实现了一部分,或者很少的一部分,说明这种抽象的理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些抽象的理论可能不会在现实中实现,也不会指导现实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但是它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挥作用。
抽象的基本来源就是社会中存在的事物或者思想。如果自己想出来一个抽象的词汇,回不到现实当中去,这种抽象的词汇毫无意义,还可能让现实走向反面,给社会造成混乱。
抽象的基本轨迹是:现实---抽象---现实。就像给老人画像一样,你不能自己做主给老人脸上画个这个,给老人脸上画上那个,结果打开画像,老人脸上根本没有这些东西。
当我们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时候,必须克服和去掉我们自己身上那些虚无的虚伪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但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还可能会坑害别人和这个社会。
THE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