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讨会示范课教学设计
(2024-05-09 17:35:51)
标签:
原创教育 |
分类: 教学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讨会示范课教学设计2021.7.5
教学目标1.梳理思路,理解概念。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乡土本色”
准备工作:读《序言》《后记》目录,了解作者及背景介绍
预读要求:1.本书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2.主要用什么方法讲的?
第1课时
导入:今天我们尝试阅读《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称他的《乡土中国》是一项探索,是初步的尝试,借用费先生的话,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作为河北省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我们,将要做的也是一次探索,一次尝试,希望这次探索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读效果
1.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一起找到,划线,读出来)
为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做了哪些工作?
第一期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后记》第2段,《乡土中国》是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范围,《后记》倒数第2段)
2.
《序言》第5段, 概念
读一本书,通常先看封面,然后看序言、前言、后记以及目录,此书目录对应作者所说“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可以推想:每一篇的篇目都是概念,都有各自的核心问题,都和“乡土中国”有关,至于14篇具体的内在逻辑,须得读完之后才能做论断,单从目录上看看不出。
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多个“点”剖析传统的中国社会,并用“乡土中国”概念将这些点连成一个面来体现传统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
任务一:这是一部学术著作,是我们以前不曾接触过的,对于这部书具体该怎么读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
教师给出指导建议
梳理思路——理解材料——辨析概念——探究迁移
这只是一种尝试,顺序也可以为:理解材料——辨析概念——梳理思路——探究迁移
以“乡土本色”为例
一、梳理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归纳大意
小组交流合作
总述(第1段)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分述:与泥土分不开(第2、3段)
二、理解材料(见表格)
|
材料类型 |
材料内容 |
材料意义 |
|
社会事件或现象 |
中国人即使在西伯利亚也要试着种地 |
说明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 |
|
在张北某村,可以根据墓碑清楚构建每家家谱 |
说明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
|
|
民俗 |
“我”初次出国时,奶妈将一包灶上的泥土塞在“我”箱子底下 |
说明“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
|
理论 |
涂尔干的“有机团结”和“机械的团结” |
借以引出和说明“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为文章提供理论依据 |
|
传统经典 |
《论语》第一句里“习”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说明熟悉的亲密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
三、辨析概念
1.“乡土本色”的内涵是什么?试着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印证上面提到的几个特点。
生活中、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的都可以。
(主概念重点解决)
(1)与泥土分不开,“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离乡时带泥土;用泥土水服治水土不服;供奉土地神;重耳流亡,野人与之块;白茅草包土分封。“土”至高无上,是社稷的象征,后两个放到探究迁移。
(2)不流动性
墓地埋着很多代人,生于斯,长于斯。张家庄、李家村、宋家屯,口音,风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种风俗世代相传。
(3)熟人社会
借东西不用借据,甚至不用当面说,主人不在也可拿走,再还回来就是,家门不上锁。(不好意思不借,也因太熟悉)
一家有喜,全村来贺,一户有丧,举村来悼,甚至不用通知。
没有秘密。
2.“土气”的内涵。“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老笔下,它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意味。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
“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
四、探究迁移
《乡土中国》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当时相比,今天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依然有“乡土中国”的特征,请说说其具体体现。
学生思考发言分享
进了城还要在小区、路边种地;千方百计买房,除去炒房的因素,是对“土”是命根思想的延续;许多村庄名字还保留这一印记:付村、李家营;小区邻居互留钥匙;稳定单位的同事关系形同家人;到哪里都是熟人、老乡;村——乡镇——县——市——省——地区——炎黄子孙——四海之内皆兄弟——地球村;在外国还有唐人街;“找关系”“走后门”是熟人关系的分支,与法理相对,在当今社会不受待见。
重耳流亡,野人与之块;分茅裂土。土地成为一种信仰,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结束语:正如前面所说,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一点探索和尝试,虽然我们目前学力尚浅,但努力去做,本身就已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以初生之犊之精神,勇闯未来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