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第七十一章善于教化民众以“道”而行,贵其师,爱其资。
(2019-05-31 15:07:21)
标签:
杂谈帛书道德经老子修养 |
分类: 庸人读帛书《老子》心得 |
帛书《老子》第七十一章
善行者无彻迹,善言者无瑕谪(zhe哲)。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yue月)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善行者无彻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彻迹’二字,乙本作‘达迹’,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辙迹’。按甲本‘彻’字、乙本‘达’字。皆‘辙’字之假。‘辙’、‘达’二字古同为定纽月部,‘彻’字在透纽月部,古读音皆相同通假。尔雅释训‘不彻不道也’。注:‘彻,亦道也。’郝懿行义疏云:‘【彻】者,通也,达也。【通】、【达】皆道路之名,故曰【彻亦道也】。【彻】之言【辙】,有轨辙可循。释文:【彻,直列反。】则读如【辙】。’蒋锡昌云:‘【彻】为【辙】之假字,说文:【辙,迹也。】盖【彻】为车迹,【迹】为马迹。车迹者,车轮辗地所留之迹;马迹者,马足奔驰所留之迹。二迹虽同,而其所以为迹则异。御览车部五辙引左传:【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时莫不有车辙马迹焉。】【车辙马迹】即此文【彻迹】。庄子胠(qu去)箧(qie切)篇:【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足迹】亦指马迹而言,【车轨】亦指车迹而言,并其证也。【善行无彻迹】,言善行之人无车彻马迹。以譬人君治国,不贵有形之作为,而贵无形之因仍也。’”
又说:“毕沅云:‘开元石刻【谪】作【讁】,俗。’奚侗云:‘行不言之教,故无瑕谪。瑕,过也。见诗狼跋【德因不瑕】毛传。谪,责也。见小尔雅广言。’善言之所谓言则言出于不言。如第二章圣人‘行不言之教’,则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故无过可责矣。”
又说:“王弼注:‘因物之数,不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键】、【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此五者’即指‘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而言。吕吉甫云:‘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算。唯得一而忘言者,为能致数。致数则其计不可穷矣,故曰【善计不用筹算】。天门无有闢(pi辟,开也)合,闢合在我。我则不闢,谁能开之,故曰【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天下有常然者,约束不以纆索,因其常然而结之,故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此仅举‘行’、‘言’、‘数’、‘闭’、‘结’五事为喻,遍谓人世间诸事诸物皆应以物之性,顺乎自然;己则不造不施,不言止行,修本偃智,守静无为。”
彻:本义,撤除、撤去。引申为,通达、明白。《说文解字注》(彻)通也。孟子曰:彻者,彻也。郑注论语曰:彻,通也。为天下通法也。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也。各随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隐栝。古有彻无辙。从彳(chi持),从攴(pu仆),从育。盖合三字会意。攵(pu仆)之、而养育之、行之、则无不通矣。
迹:《广韵》足迹也。《淮南子·说山训》足蹍地而为迹。又凡功业可见者曰迹。《书·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汉·王褒传》索人求士者,必树霸迹。又凡前人所遗留者曰迹。《庄子·天运篇》《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书·蔡仲之命》尔乃迈迹自身。《注》仲无所因,故曰迈迹。《前汉·平当传》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注》谓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见者皆曰迹。《淮南子·说山训》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书·魏征传》岂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又循实而考之亦曰迹。《前汉·功臣表》迹汉功臣。又《杜钦传》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言:“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词形变化:学说、主张。《孟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瑕:本义,玉上的斑点。指玉之病也。又过也。《诗·大雅》烈假不瑕。烈,光,假,大,瑕,过也。
谪:本义,有意指摘、责备。《广雅》责也。《玉篇》咎也,过也,罪也,怒也。《类篇》罚也。《左传·成十七年》国子谪我。《注》谴责也。《左传·申屠嘉传》仪以谪罚,侵削诸侯。《前汉·武帝纪》天汉元年,发谪戍,屯五原。《老子·道德经》善言无瑕谪。
数:本义,点数、计算。《说文解字注》数,计也。六艺六曰:九数。今九章算术是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引申为:气数、命运。如数奇(命运不佳,遭遇不顺);数命(命运);数尽禄终(死亡);数劫(厄运)。又道理。《韩非子》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又规律、必然性。《后汉书》汉世外戚,自东、西京十有余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比于贻衅(xin信)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
筹策:亦作筹筴。1·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老子》善数不用筹策。高亨正诂:筹策,古时计数之竹筵也。2·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南齐书·祖冲之传》加以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犛,心穷筹策,考课推移,又曲备其详矣。
闭:本义,关门,把门和闭起来。《说文》阖门也。《礼·月令》修键闭。《注》键,牡。闭,牝。又《左传·恒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注》闭立秋立冬。《礼记·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
関籥:籥,通钥。锁钥。《墨子》诸城门吏,各入请籥,开门已,辄复上籥。又籥牡(锁闩,锁钥)。与鑰同。《书·今滕》启籥见书。《疏》籥,开藏之管。《礼·月令》孟冬慎管籥。《星经》天籥七星,在斗杓第二星,主関籥開闭。《周天大象赋》天籥司其启闭。
结:系绾。条状物打成的疙瘩。引申为,关键。《管子》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纆约:纆,《博雅》绳索也。纆徽(木工所用的绳墨)《易·坎卦》係用徽纆。《说文》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字林》三合绳。《战国策》子纆牵长。《注》索也。《史记·贾谊传》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注》如绳索纠纆,相附会也。约,本义,绳索。《说文》缠束也。《诗·小雅》约之阁阁。《传》约,束也。又《周礼·春官·大史》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注》约剂,要萌之载词。《礼·曲礼》约信曰誓。《疏》共相约束,以为信也。又《礼记·坊记》君子约言。《疏》谓省约其言也。又《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礼记·坊记》小人贫斯约。《注》约,犹穷也。又《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何晏注》俭约无忧患。
善于以“道”而行的人不会拘泥于别人通达事理的道路。别人通达事理的道路是可以借鉴的,但是不能原封照搬,因为事物在不断的变化,处事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与时俱进。行为做事的目标是一致的,做事的路径有多条,条条大道通罗马。此之谓【善行者无彻迹。】善于发表自己主张的人,不在乎别人的指责和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不可避免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别人的指责也是正常的,没有指责才是反正常的,其主张是在不断地辩论和实践中得以完善的。此之谓【善言者无瑕谪。】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等计算工具也能够精确的完成计算。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需要谋划、揣度,只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命运就能够获得圆满。此之谓【善数者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人,无有锁钥而不可开启。善于以“道”而行的人,善于抓住“道”的根本。行“道”的根本就是“德”,就是经常的澡身浴德,修养身心。做到了尊“道”而贵“德”,就开启了以“道”而行之“德”行。此之谓【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于结绳的人,不用绳索而不可解。善于以“道”而行的人,善于抓住关键,善于利用绳墨之规矩,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民为本,诚实有信就是“德”的关键。抓住了“德”的关键,忧患可解也。此之谓【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王弼注:‘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王注与此则止,而于‘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无注。王弼为何于此文无注,则难以知晓。此应以帛书承前文而作‘物无弃材,是谓袭明’。犹言圣人不贱石贵玉,视之如一,使各尽其用,而无弃废,行此而可顺常道矣。”
救:本义,止、禁止、阻止。《说文解字注》(救)止也。《周礼·地官·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物:本义,万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引申为,他人、众人。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损己以利物。《玉篇》事也。《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疏》物,事也。《礼·哀公问》敢问何为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注》物,犹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诗·大雅·烝民》有物有则。《传》事也。
弃:本义,扔掉、抛弃。引申为,废、废弃、忘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水官弃矣。《注》废也。《尔雅》忘也。《左传·昭公十三年》其庸可弃乎。《注》犹忘。
财:通裁,裁制、裁断的意思。《易·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人道。《荀子·非十二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淮南子·要略》财制礼义之宜。《管子·心术下》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之治。《韩非子·十过》斩山木而财之。《管子·揆度》民重则君轻,民轻则君重,此乃财余以满不足之数也,《荀子·天伦》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因此,圣明的统治者永远善于以“道”教化民众,以谨防民众发生过错,而达到没有废弃不可用之人,使民众行为做事不要遗弃裁制、判断。知道什么事能够做,什么事不能够做,这就是沿袭了“道”之光明。此之谓【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残损三字,乙本保存完好。彼此除所用假借字稍有差异外,经文完全一致。与今本勘校,其中主要区别是:帛书甲、乙本‘故善人,善人之师’,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或‘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一作‘善人之师’,另一作‘不善人之师’,虽仅一字之差,彼此意义却大相径庭。河上公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并未依经文注明为‘善人师’或‘不善人师’。王弼注:‘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王注则依经文说明善人为不善人师。因而有学者据此将甲、乙本改从今本,变作‘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此一举动却画蛇添足,而帮了倒忙。其实稍一认真,即可发现今本讹误,帛书经文为是。我们可以依据韩非子喻老篇对‘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之比喻,来判断‘善人,善人之师’与‘善人,不善人之师’二者究竟孰是孰非。喻老篇云:‘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韩非子用文王予费仲玉版之事,以喻‘爱资’。内储说下云:‘文王资费仲而游于纣之旁,令之谏纣而乱其心。’韩非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不善人,善人之资’的具体内容,‘不善人’指费仲,‘善人’指文王。韩非又以文王举太公之事,以喻‘贵师’,从而又说明了‘善人,善人之师’的具体内容,前一‘善人’指太公,后一‘善人’显然还是指文王。由此可见,韩非喻老篇所解老子此文,必与帛书甲、乙本相同。从而又可证明帛书甲、乙本‘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是正确的,保存了老子原文。今本所谓‘故善人,不善人之师’者,无疑是由后人妄改,旧注亦多讹误。”
又说:“‘善人,善人之师’,韩非以文王举太公喻之;‘不善人,善人之资’,韩非以文王予费仲玉版喻之,其说甚是。但是,贵师爱资皆因道微德衰所至。治世以道,善爱泯灭,师资俱无,贵爱无存,圣人所重则在道行,不在师资。蒋锡昌云:‘还淳反朴,不贵师资,此乃圣人救人物之法也。顾此法虽智,而世人则大惑不解,此其所以终成为精要玄妙之道也。’”
师:康熙字典,《尔雅·释诂》众也。《释言》人也。《郭注》谓人众也。又天子所居曰京师。《师·大雅》惠此京师。《公羊传·桓九年》京师者,大众也。《说文解字注》(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小司徒曰: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五师。师,众也。京师者,大众之称。
资: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引申为,凭借。(依靠、倚仗)《资治通鉴》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康熙字典,《说文》货也。《易·旅卦》旅即次,怀其资。《注》必获次舍,怀来资货。又《易·乾卦》万物资始。《释文》资,取也。又《仪礼·聘礼》问岁月之资。《注》资,行用也。
因此,圣明的统治者坚持以“道”而行,就要依靠善于行“道”之人,使善于行“道”之人多多益善,达到大众化,组成一个善于行“道”之人的团体;另外还要教化不善于行“道”之人,使其逐渐地成长为善于行“道”之人,这就是善于行“道”之人源源不断的资源。此之谓【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重善于行“道”之人的团体;不爱护善于行“道”之人的资源,这是统治者最应该明白的道理,不要执迷不悟,这就是以“道”而行的玄妙之要。此之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