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第六十七章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2019-03-26 14:42:44)
标签:
杂谈帛书道德经老子修养 |
帛书《老子》第六十七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是故障,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朱谦之云:‘【曲则全】,即庄子天下篇所述【老聃之道,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也。书洪范【木曰曲直】,此亦以木为喻。曲者,庄子逍遥游所谓【卷曲而不中规矩】,人间世所谓【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也。盖【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吾行却曲,无伤我足】,此即【曲则全】之义。【枉则正】,【枉】,说文:【衺曲也,从木(上山下王)声。】广雅释诂一:【(左木右山王),诎也。】即诘诎之义,实为屈。【正】,诸本作【直】,【枉】、【直】对文,【枉则直】者,大直若屈也。论语:【举直错诸枉。】淮南本经训:【矫枉以为直。】碑文作【正】,【正】亦【直】也。鬼谷子磨篇:【正者,直也。】广雅释诂一:【直,正也。】易文言传:【直,其正也。】【直】、【正】可互训。’蒋锡昌云:‘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道曰:【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是【曲】者,即【苟免于咎】之谊。盖唯能【苟免于咎】,方能全身而远祸也。【曲则全】一语,为古之遗训,而老子述之。阅下文【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可知。【枉则正,漥则盈,蔽则新】三语,均文异谊同,皆承【曲则全】而言。【全】、【正】、【盈】、【新】为韵。’‘按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事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少】即【知足】、【知止】之谊,【得】即【长久】之谊,【多】即【甚爱】、【多藏】之谊,【惑】即【大费】、【厚亡】之谊。而【少则得】又为上文【曲则全】一谊之重复,【多则惑】乃【少则得】一谊之相反。’”
枉:本义,弯曲、不正。词形变化,《动》使受冤屈。康熙字典:《说文》衺曲也。《淮南子·时则训》木熙者举梧槚,据句枉。又人之不直者,亦谓之枉。《论语》举直错诸枉。又屈也。《礼·月令》仲秋,命有司申严百刑,毋或枉桡。又冤也。《唐书·高仙芝传》军中皆呼枉。
敝:本义,破旧、坏。康熙字典:《玉篇》坏也。《易·井卦》甕(weng瓮)敝漏。
委屈可以求全,只有承受住了委屈,才能够保全自己。受到冤屈自然是因为正直,只有正直之人在是非面前不妥协。低洼的地方水才容易注满注盈,物件破旧了、坏了才有可能更新换代。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够获得众人的认可和信任,欲望多了只能带来困惑和烦恼。此之谓【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乙本‘圣人执一’,今本皆作‘圣人抱一’,甲、乙本‘为天下牧’,今本皆作‘为天下式’。王弼注:‘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也。’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式也。’‘执’与‘抱’虽皆有‘守’、‘持’之义,但彼此也有原则区分,‘执一’不同于‘抱一’。老子所谓‘执一’即‘执道’,也即掌握对立统一之辩证法则。文子符言篇云:‘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与之变化。】’先秦法家也主张‘执一’,如管子心术篇:‘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内业篇:‘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荀子尧问篇‘执一无失’,‘执一如天地’。韩非子杨权篇:‘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儒家反对执一,主张执中。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而躬,允执其中。’孟子尽心篇:‘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抱一’犹‘合一’。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指精神与身躯合为一体。贾谊新书道术篇‘言行抱一谓之真’,指言与行一致。作为哲学概念,‘抱一’与‘执一’是不同的。从而可见,老子原本作‘圣人执一’,不是‘圣人抱一’。帛书甲、乙本保存了原文和原义,今本则有讹误,而且此一误传来源很久,早在南北朝期间即已造成,如今有帛书出土,才得见庐山面目。帛书甲、乙本‘为天下牧’,今本作‘为天下式’。王弼训‘式’字为‘则’,即法则;河上公释为‘法式’。虽经义亦通,但不若帛书本释‘牧’字为‘治’义长。荀子成相篇‘请牧基’,杨倞注:‘牧,治也。’‘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犹言圣人执一而为天下治。即吕览有度篇所云:‘执一而万物治,而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
牧:本义,放牧牲畜。引申为统治、主管。《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注》治也。又如:牧司(牧夫、牧人。管民政的地方官)。牧字(治理抚育)。康熙字典:又《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注》养也。
因此圣明的统治者以“道”而行,掌握了“道德合一”,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可以成为天下最优秀的管理者。以谦卑低下而养护天下和谐安康。此之谓【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圣明的统治者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自己的长处。不以自己的主见而作为,而是博采众长,众人拾材火焰高,所以能够做到明智。从来不以为自己有功,全部功劳归于臣下(部下),所以才能够彰显有功。绝不自尊自大,而是谦恭低下虚心纳谏,诚实有信地对待民众,所以能够长久不败。此之谓【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经文残七字,兹据乙本补;彼此经文基本一致。与今本勘校,除用同音假借字外,经义基本相同。淮南子原道训:‘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即本老子此文。王念孙云:‘案【莫敢】本作【莫能】,此后人依文子道原篇改之也,唯不与万物争,故莫能与之争,所谓【柔弱胜刚强】也。若云【莫敢】则非其旨矣。下文曰:【功大磨坚,莫能与之争。】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皆其证也。’王说诚是,帛书老子甲、乙本此句皆作‘故莫能与之争’,不作‘莫敢’。但无‘天下’二字,与王氏所引有所不同。譣之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残卷,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遂州龙兴碑亦无‘天下’二字,皆与帛书甲、乙本相同。可见老子原文当如此。今本作‘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为后人依六十六章文而赘增‘天下’二字。”
又说:“庄子天下篇‘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孙子九地篇:‘善为道者,以曲为全。’皆本‘曲全’之说。老子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可见‘曲全’之说非始于老子,乃是当时流传之古谚。帛书甲、乙本‘几语哉’,今本作‘岂虚语’或‘岂虚言哉’。‘岂’字与‘几’乃双声叠韵,可互为假用。如荀子荣辱篇:‘几直夫刍豢(huan患)稻粱之县糟糠尔哉!’杨倞注‘几,读为【岂】。’史记鲸布传:‘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徐广曰‘几,一作【岂】。’皆其证。在此‘几’字当假为‘岂’,‘岂语哉’犹言‘岂只一句话’。今本增‘虚’字,作‘岂虚言哉’,如言‘岂只一句空话’。‘岂只一句话’与‘岂只一句空话’,并无差异,故‘虚’字有无不伤本义。愚以为帛书甲、乙本作‘岂语哉’为老子旧文,今本‘虚’字乃为后人增添。”
又说:“‘诚全归之’,则谓苟行曲实得全,复归自然也。老子所谓‘归’者,皆谓复原或恢复。如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马叙伦疑‘此三句似注文’,盖谓此为注文误入于经者。其实‘归’与‘复归’皆老子习用常语,兹校正于帛书,今本不误,马说非是。”
只有做到了不争,就没有什么人能够与你争。古时候所谓的“曲全”者,难道只是一句谚语吗!不是的,要付诸于行动。要诚心实意的践行,才能够保全,才能够归之于“曲则全”古谚的精神内涵。此之谓【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