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签:
一年级钟表 |
分类: 教案学案 |
《小明的一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的过程,从整体上上认识钟表 ,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
2. 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中某些重要活动。
3.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4.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预习问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师 :同学们,课前大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古人记时的方法。谁来说说
古代的人是怎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生2:焚香记时。
生3:沙漏记时。
生4:日晷记时。
二、新授: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1——12,从小到大均匀排一圈。
3.钟面.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一根叫时针,又细又长的这根叫分针。
(关于钟面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并根据经验画钟表。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观察钟表模型,产生新的认识冲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现新课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
(二)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时间:5分钟)
生:6点起床, 7点半去上学,8点开始学习,12点吃午饭,下午4点踢球,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
师:说得真清楚。书面语将几点说成几时,如6点起床,可以说成6时起床。
2.进一步加强对整时、半时的认识。
师:整时的时候,表针有什么相同点?半时呢?利用自己的钟表模型,小组内讨论。
讨论时要注意蜂音讨论,学会倾听。如果有不同观点,同学说完后再提出来。
3.小组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组1:我们发现6时、8时、12时、下午4时分针都指着12;
7时半、8时半分针都指着6。
师:谁来小结一下?
生1:整时分针指向12,半点分针指向6。
生2:整时时针正对着几,半时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
(新课程要求老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自发探究知识,经过老师的引导得出结论和方法。教师真正做到授学生以“渔”。)
三、检测题。
1. 认一认。
独立说一说第91页“练一练”第1题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并在钟表模型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2.我说你拨。同桌之间两人一组,说说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另一人在钟表上拨出来。比比谁的作息时间最科学。
(从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为切入点,说一说,拨一拨,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有趣,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通过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动手又动脑,进一步学会认读整时、半时。)
四、当堂训练。
1.将钟表和下列时刻:(1时,10时半,3时,11时半,5时半)连一连。
认识电子钟,并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电子钟。整时和半时,电子钟上怎么表示?
3时——3:30;5时半——5:30
2.你留意过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吗?根据树的影子,选择大约的时间,连一连。
A.中午12:00
(生活中普遍存在电子钟,大多数学生对其不陌生。对于整时和半时,电子钟上怎么表示?不少学生把握不准确,在连线时老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引发思考,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教材中根据影子连大约的时间,稍显突兀,而以“你留意过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形象直观的生活场景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五、课堂小结。
(对照本节课学习目标,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养成:心中有学习目标,时刻对照学习目标,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课堂总结的一般方法,并学以致用。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对课堂教师评价的补充。)
六、作业布置。
小明生活习惯很好,希望小朋友也像小明那样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今天作业:写出自己一天中的重要活动,画出时钟,并写出时间。
(拓展性作业的设置,既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3时——3:00
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时间,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 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情境图,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我做了以下设计:
1.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人的记时方法。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生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时间、钟表有了初步的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在两学两议中,让学生更精准的理解本节课内容。自学指导一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对钟面上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自学指导二中,观察情景图,说说小明一天中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从整体上感受一天的作息时间。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避免只看图片不思考,或不深入思考,训练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挖掘知识的意识。同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会更激烈、更深入。
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节课我多处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习探究。在学生交流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基于一年级学生特点,我采取两人一小组互当小老师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4. 动手实践活动多。本节课的练习,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拨表针。你说我拨,我拨你读。让学生充分将理论联系实践。让从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为切入点,说一说,拨一拨,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有趣,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通过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动手又动脑,进一步学会认读整时、半时。
5. 当堂训练有梯度。当堂练习中,设计了,认读时间、动手操作(你说我拨,)和画钟面画表针等练习。让学生多方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生活中普遍存在电子钟,大多数学生对其不陌生。对于整时和半时,电子钟上怎么表示?不少学生把握不准确,在连线时老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引发思考,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教材中根据影子连大约的时间,稍显突兀,而以“你留意过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形象直观的生活场景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6. 作业综合性强。让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要时刻写出来,并画出时钟,写出时间。拓展性作业的设置,既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7.课堂总结板块,引导学生对照本节课学习目标,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养成:心中有学习目标,时刻对照学习目标,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课堂总结的一般方法,并学以致用。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对课堂教师评价的补充。
整节课,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老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简洁。要多学习优质课例,准确把握专业术语。老师讲得较多,不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却探索知识,总结方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