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海参崴感受俄罗斯

分类: 亲历 |
处处展现战斗精神
清朝初期,海参崴是中国的领土。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清政府与沙皇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俄罗斯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海参崴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主要是俄罗斯人和中国俄罗斯族人。
海参崴是前苏联在远东地区最重点发展的城市,地处阿穆尔半岛的南端,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是高地。这里是远东太平洋最大的港口,俄罗斯海军第二大舰队——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其经济和军事地理地位都极为重要。

在海参崴,处处可以感受到俄罗斯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在列宁广场,约五米高的花岗岩石台上屹立着约四米高的列宁塑像。塑像中的列宁凝望远方,左手拿着帽子,右手指向前方,游人纷纷效仿他的姿势合影留念。我仰望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前苏联的缔造者塑像无限感慨,耳边仿佛回响起《列宁在1918》中的情景——他站在工厂高高的讲台上,面对数以千计的工人们挥动手臂、大声疾呼:“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一条出路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虽然苏联解体了,列宁依旧活在俄罗斯人民的心中。


“太平洋舰队战斗荣誉纪念碑广场”位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旁,这里有一座世界最窄小的博物馆——位于原C-56号潜水艇内的“二战功勋潜水艇博物馆”。该馆用实物与图片向人们介绍了该潜水艇的英雄与战功:击沉敌舰十艘、重创四艘。广场东侧燃烧着纪念无名烈士的长明火,“1941”、“1945”红底白字的高台上耸立着高炮。广场背面长长的山墙上,铭刻着英雄们的名字。我不会忘记:伟大的苏联军民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极大牺牲,其中包括苏联太平洋舰队与法西斯在海上和陆上进行的殊死战斗。该舰队的十多万官兵不仅参加了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也远洋欧洲战场抗击德国法西斯,驰骋太平洋抗击日本法西斯,无愧于整个太平洋舰队被授予红旗勋章。



在海参崴的胜利广场,屹立着“siweiai政权战士纪念碑”。我看见塑像中“保尔.柯察金”左手握着军号,右手擎着红旗,耸立在大理石基座上;两侧是红军战士、工人、农民并肩战斗的雕塑。这组纪念碑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后,苏联红军历时五年征战到达海参崴,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象征着和平的鸽子陪伴着我,在纪念碑前留下了宝贵的合影。

独特景观讲述历史
我登上海参崴的制高点——鹫巢眺望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日本海出海口、大俄罗斯岛、金角湾斜拉桥以及景色如画的海参崴全城尽收眼底。这里多处独具特色的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参崴火车站是一座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淡黄色建筑,站内精美的绘画与装饰仿佛一座艺术的殿堂。这座海参崴的标志性建筑已使用超过百年,依旧完好如初。该火车站还是世界唯一的陆港火车站,即海运码头与火车站直接相连,我在此目睹了货物从轮船卸下,直接装进火车车厢。
细微之处彰显素质
地处远东的海参崴经济发展不尽人意,优厚的资源更是有待开发。我游览海参崴参加的是高价团,但吃、住、行多方面令人哭笑不得。我们从绥芬河乘坐破旧的绿皮火车进入俄罗斯境内,约三十公里路程竟走了二个多小时,这真是全世界最慢的火车!在海参崴乘坐的大巴车又脏又破,外面下大雨时车里下小雨,前挡风玻璃的雨刷器还是坏的,车在颠簸、狭窄的道路上行驶令游客十分担忧。除了一顿海鲜大餐还不错外,吃、住的条件比我国国内的农家乐可差得多了。



我们在海参崴还游览了数条街景,其中包括老“唐人街”,但遗憾没有看到任何的中国元素,其中的情感难以言表。当我返程看见巍峨屹立在我国境内绥芬河的中国国门和五星红旗时,心情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