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革命历史功在千秋——读《太行山上的秘密战》有感

(2018-09-07 16:55:17)
分类: 前辈

2012年底,戴玉刚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太行山上的秘密战》(以下简称《秘密战》),并希望我为此写点感想。我大概地翻阅了书中的部分章节,回复他“过一段再说。”其原因有三:一是《秘密战》约四十万字,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人物众、故事多、意义深远,我如不仔细阅读不敢妄加评论。二是我正在撰写父亲的传记《奉献——江涛军旅生涯》(以下简称《奉献》),想集中精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三是在收集父亲历史资料的同时,我耳闻目染了很多前辈们感人至深的往事,担心这些宝贵的资料流失,立即编辑整理。再加上其它事情,令我很是忙碌。

http://s6/bmiddle/006UUZiazy7nrtTgs3bc5&690

2013年末《奉献》定稿印刷了,我终于完成了缅怀父亲的心愿。最近我静下心来,重新打开《秘密战》阅读,的确感触很深。

传承革命历史是无悔的历程

撰写革命历史纪实文献,不同于写一般小说,必须实事求是、千真万确,禁忌子虚乌有、捕风捉影。撰写情报战线纪实文献,又不同于战争纪实,因为保密守则要求严禁泄露外传。因此完成这部八路军情报战线的纪实文献,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无怨无悔的精神。

太行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座英雄的山脉,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位于太行山上党盆地潞城的八路军太南办事处纪念馆以展示八路军情报系统为主线,在诸多八路军系列纪念馆中突显特殊位置。自从2009年开馆以来,受到了电视台、报刊、专栏作家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有的承诺拍成专题片,有的希望写成小说,还有的计划改写成电视剧。这些筹划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而戴玉刚是位说到做到的作者,撰写《秘密战》做了大量工作。

生长在太行革命老区的戴玉刚原本与八路军情报系统没有直接的关系,2003年读到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书生革命》后,得知八路军情报机构之一太南办事处原址就在他的身边。满怀对此书作者八路军老情报工作者李新农的崇敬之情,他写了《留洋书生 革命气节——读李新农回忆录<</span>书生革命>有感》一文,刊登在山西多家媒体。从这时开始,凭着对老八路的敬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满怀激情地重新审视身边这片红色热土,并奔走了全国百余个县、市、区,查阅了近三千余份档案资料,参考了近七十部文献书籍,采访了近百位老八路或其亲友,整理了百余万字采访笔记,历经十年终于撰写出版了这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八路军情报史”的《太行山上的秘密战》。对他的这种精神,我是敬佩,同时也是赞同的。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情报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民族解放而奋斗。我的父亲江涛作为是其中的一员,曾经在太行山上生活战斗了九年。平顺的寺头村、长治的老顶山、郊区的石圪节等地都留下他战斗的足迹。他和老一辈情报工作者申伯纯、林一、李新农、王百评等一样舍家撇业、驰骋太行,凭借灵活机智、勇敢无畏、不惜奉献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民族独立解放的凯歌。我的父亲去世时我年仅十五岁,原本也无从撰写父亲的传记,但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必须做好这件事。在准备《奉献》资料时,我仔细地查看父亲的自传、文稿、图片,认真地阅读了十余部有关书籍,联系了父亲的老部队,采访了二十余位不同时期父亲的老战友,从而做到撰写的每一个字都有确凿的出处。

撰写革命历史是无言的感动

在阅读《秘密战》的过程中,我多次被其中的章节所感动、震撼。

当看到刘文华催人泪下的遗书,龚澎痛定思痛的怀念时,我感同身受;当看到晋绥军196旅从旅长到马夫五千人全部阵亡,官兵的尸体叠摞了好几层时,我非常悲痛;当看到藏在大瘩垴洞的130位老乡,被日军捅死、烧死、挑在刀尖上摔死时,我无比愤怒;当看到林一科长潜入敌占区开展工作,申伯纯全家十人为情报工作奉献时,我极为钦佩。《秘密战》能使读者有这样的感动,应当说是成功的。

爱好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对此我有同感。

当我将《奉献》赠送给亲友时,不少人告诉我:他们是含着热泪读完的。我考取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60余篇医药专题的文章。但从2009年参加八路军太南办事处纪念馆开馆仪式之后,我转向撰写革命专题的文章。这是因为前者仅仅使我有成就感,而后者常常令我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夜不能寐。这种感触也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切实体会到。

弘扬革命历史是无私的奉献

《秘密战》较为清晰、准确地展现了八路军情报系统从建立、发展到撤销的历程,包括五级情报网的组织、人员、业绩等。同时也记载了友军(国军)的情报系统,以及敌军(日伪军)的特务机构。通过叙述163个历史事件,介绍385位人物的故事,生动地将历史情景再现,避免了阅读时的枯燥无味。通过780张相片与章节恰当地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朴实流畅的文笔,画龙点睛的标题,使其更具可读性。

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前辈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时至今日,靠虚构情节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可谓层出不穷,但是史实版的纪实作品为数甚少。《秘密战》的作者为太行山革命老根据地的无名英雄树碑立传,为隐蔽战线正本清源,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奉献。

在经济大潮的今天,《秘密战》这类书籍不会像言情小说那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却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我感谢撰写《秘密战》这类革命历史书籍的作者,还有编辑《红色太行》这类公益报刊的人们,他们为弘扬革命历史做出的贡献是无私的,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所做的事业功在千秋——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书写历史。

由于作者并非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秘密战》在一些描述的细节、定位的用词上有误,我相信作者再版时会予以纠正。例如:246页图片介绍的时间与人物是对的,但地点有误——不是飞机降落的地点黎城长宁机场,而是飞机起飞的地点延安东关机场。再如:286页这一章是与前两个章节前后呼应地介绍高树勋起义的事件,但整个章节没有注明时间,使读者看得不太明白。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历史同样会证明《秘密战》是一本好书。

此文刊登在2014年4月10日《上党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